儒家文化对当今道德教育有何借鉴?

时间:2018-01-18 浏览:1083
640.webp.jpg

作者:郝凌菲(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

编者按


        此文节选自《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作者为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教师郝凌菲,题目为编辑自拟,内容稍有删改,以飨读者。

        提到传统文化,当首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精华,孔子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曾经以多种渠道、形式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其中教育便是影响中国士人和社会最主要的途径。

        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曾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倡导的“‘仁’为道德核心与人本意识”“和谐意识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对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仍然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640 (1).webp.jpg


 

        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仁”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关心和爱护。孔子主张,“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是说爱心要从父母兄弟等家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地。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位置的社会性的类存在;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社会为人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640 (1).webp (1).jpg
 

        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即是否具备集体主义价值观。

 
 

        “孝”“悌”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爱人”之心,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

        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即是否具备集体主义价值观。于是,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40 (1).webp (2).jpg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士”的耻辱。

 
 

        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士”的耻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正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理论都要付诸行动,否则再精道的理论都只是空中楼阁。道德修养应通过修身以达其“内圣”目标。《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要求人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奋发进取,面对现实,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造社会。

640 (1).webp (3).jpg






责编 | 廖玥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