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彭林老师讲礼乐:礼的内涵

时间:2020-06-08 浏览:1320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敬德书院副院长   彭林

专家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经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尤其是《周礼》《礼仪》《礼记》和礼乐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中华》等。2011年10月在《百家讲坛》开讲《彭林说礼》。




编者按:

《易》以“天文”与“人文”对举,指代物质与精神。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不可不注意节气变化,斗换星移,时令转易,当密切观察,敬授民时,如此方有年成的丰稔。“人文”,指民众的精神面貌,需要随时观察,并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不断提升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德引导民众,使知孝悌爱敬、是非善恶,而礼是齐一民众,归往于德的不二法门。礼所体现的“人文”教化,主要表现于以下数端:礼主敬、礼与博爱、礼节人情、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礼乐兼修、知行合一、礼尚往来。


敬德书院开设的《礼乐文明与中国人文精神》课程,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敬德书院副院长彭林先生主讲。本课程彭教授从礼仪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地位、礼的作用、礼的内涵、礼乐治国等角度进行解读,有重点地给予评述,内涵丰富。现精选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中国的礼是什么?礼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礼也者,理也。”

“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记·乐记》


礼也者,理也。”礼是什么呢?就是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那些规矩,这个礼不是局部的真理、短暂的真理,它是“理之不可易者也”。





儿女孝敬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西方人跟我们不一样,西方人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所以西方人很少有“孝敬”这一说法。西方文化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礼?因为它是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它有内涵在里面。  


《荀子》和《礼记》里面都有一段类似的话,说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行为都是用礼作为标准的,要评价一个人有道德、有仁义,要通过礼才能感觉到,所有的行为要通过礼才能展现出来。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我们中国人要讲尊老,讲辈分伦理。“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三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如果一个国家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社会就乱套了,就需要管理。“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离不开礼的,我们一直都在这样的框架下生活。





礼的内涵,第一个方面就是礼要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孝经》里面有一句话:“礼者,敬而已矣。”礼的精神、礼的含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就是表达尊敬。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在群体里面,我们主张和谐,从我做起,用一种恭敬之心来对待他人,用一定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对他的敬意。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礼记·曲礼》


《礼记·曲礼》中第一句话叫“毋不敬”,朱熹说这句话是整个《礼记》的纲领,人要有恭敬心。那么,敬要敬到什么程度呢?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





自卑而尊人”。自卑不是自卑感,而是自谦、谦卑。中国人与人打交道很低调,很谦虚,不显摆,对别人我们一般都用敬语。我们是自谦而谦,“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负”是肩负、背负。即使对方是属于弱势群体的负贩者,也必定有他做人的尊严,必须予以同样的尊重,而不是见到富者贵者才有礼。


学生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将来走到社会上要尊重领导,尊重同事。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一个人的爱心、同情心,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培养。




(文字部分根据彭林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