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国武老师讲《论语》:学为君子 学以成人

时间:2020-05-28 浏览:784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中学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吴国武


编者按:


《论语》始为孔子之书、儒家之学,终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子曰诗云”的古训,“修己安百姓”的古道,“仁者不忧”的气象,“斯文在兹”的精神,孔子的文化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莫不在此。学《论语》,不仅是学孔子,也是传习中华文化和古典学问,还是承续人类文明的正途。


北京大学副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吴国武老师曾受邀在敬德书院开设《论语》研读课程。该课程致力于引导教师读懂和理解《论语》,掌握《论语》核心思想,落实篇章阅读,切实提高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开展,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论语》研读课程以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教材,辅之以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两种今人注释,既重视“以字通其辞,以辞通其道, 必有渐”,又力求“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视频1:精读《学而篇》一


视频2:精读《学而篇》二


阅读提要


中国文化、中国人最重要的特征——学习。


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不仅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看,也要把自己放在天下国家的范围里去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一个阶段,上升到新的层次。


教学为先,这是定国平天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我们经常说“教学相长”,其实教就是学,学就是教。


孔子一方面继承周代的礼乐文明,另一方面也对周代礼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什么呢?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就算别人不能用我,我也还是君子,所以这就是学为君子、学以成人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值得大家去深入体会的。





“教学为先”是定国平天下最为关键的一方面




这一讲我们将进入到《论语》的精读,关于精读,我采取的仍然是有选择性地挑选重点篇章来读。我们今天要精读的是《学而》《述而》和《阳货》,但并不是说都要精读,本节的主题是学为君子,更多地侧重在学这一方面。


《学而》《述而》是跟学关系最为紧密的,《学而》是讲学最集中的篇,《述而》更多的是从孔子本人的角度阐释他自己是怎么学的,我们从他那里可以看到学的方向是什么,《阳货》中有个别的章涉及到学的内容。


《学而》历来被认为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里面反应了很多精神,特别是反应了中国文化、中国人最重要的特征——学习



“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朱熹《论语集注》


 这里讲到本的东西就是学,学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朱熹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学者之先务也”,这个“学者”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学者,在过去,士大夫以下都是庶人,庶人开始学习就是学者了,然后再不停地学,不断地成长。《学而》的十六章讲得最多的就是学,从《学记》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的重要性。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由此可见,学的重要性不只是学知识,学的重要性恰好是在于天下国家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怎样建国君民,而建国君民的前提是教学为先。所以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不仅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看,也要把自己放在天下国家的范围里去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一个阶段,上升到新的层次。《尚书》里面讲到的“念终始典于学”也是跟建国君民有关系的。


“念终始典于学。”

——《尚书·兑命下》



 孔子在《述而》篇里面讲到文、行、忠、信,这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教学为先,这是定国平天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学为君子,学以成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里的“学”字,在古代有一个字叫斅(音“孝”),《说文解字》解释为:“觉悟也,从教,尚蒙也。”实际上它就是学。似乎是一个人两手拉着什么东西,有人说这就是《周易》里面卦爻的爻,其实这个爻就是文,文化的文,所以学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然而,无论是把它理解为文,还是把它理解为卦爻,它都是一个文化传承,将文化传承给后代。所以说要教学为先,这也是关于学很重要的一个地方。



我们再看这个“教”,《说文解字》里面讲:“上所施而下效也。”“教”字从上面看也像爻这个字,就像用文来教这个小孩。关于教和学,我们经常说“教学相长”,其实教就是学,学就是教。事实上,所有的教必须有学的过程,所有的学也必须有教的过程,这又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可以解释为按时,“之”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应该是礼仪,学习礼乐文明。



不亦说乎”,这个说(通“悦”)到底是什么?悦其实还是悦教,悦的是我们学的知识,也就是被教的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在古文字里就是两个贝壳挂在了一起,这就是朋。《学记》里讲“独学而无友”,“友”字从字形上看就像两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在一起,这就是友。如果独学而无友,就会孤陋而寡闻,所以我们需要有朋友。“远方”到底是哪里呢?可以说是远处,从孔子的时代来看,这些所谓的朋其实都是他的学生,那些来向他求教的弟子。关于“乐”,《阳货》里讲“乐多贤友”,乐的是与贤友在一起互相之间切磋的道,所以经常说“乐教乐道”。



 人不知而不愠”,“知”是什么?古人是知人举贤,这里是知人的意思,所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里的“愠”是指无愠色、无怨的意思,要表达的是就算我这个人才没有被用上,我也没有怨恨。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不亦君子乎”,“君子”是指什么呢?《礼记·哀公问》有言:“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就是人之成名才叫君子,这个成名不是名利的名,而是你真正成为了一个符合君子特点的人,这才叫人之成名


以上是这一章的基本内容,似乎自古讲到这一章时它是有层次的,孔子认为先是学而时习之,我自己先学着,然后就是有朋友一起来学习切磋,这就是两个阶段。当我学了以后,但还是没有人来找我,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没关系,我也不会心生抱怨。因为学习了,还能与朋友乐道,这就是孔子一方面继承周代的礼乐文明,另一方面也对周代礼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什么呢?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就算别人不能用我,我也还是君子,所以这就是学为君子、学以成人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值得大家去深入体会的。


(文字部分根据吴国武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