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词教育人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时间:2019-12-17 浏览:9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1笔者长期关注学科诗化教学问题,立项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诗化教学模式”已结题,参加海淀区敬德书院“宋词阅读与欣赏”等专题培训,结合实践对词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优秀传统文化距离学生的生活并不远,教材中与经典诗词相关的内容大幅增加,尤以“国家历史和文化”教学为多;当前诗化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加强,词教育人的问题已现端倪,亟待解决。

本文所指词教源于诗化教学2,属教学艺术范畴,即在教育艺术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教学要素重组进而形成相对简明、稳定的教学活动,“浸润”和“体验”是其基本形式,美学色彩浓厚是其基本特征。

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诗化教学,聚焦词教问题及策略,结合实践探索词教急需解决的普遍性、基础性问题。旨在通过词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热爱和珍视包括经典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词教的普遍问题

相对于诗,词在小学阶段涉及虽少但已出现一些现象和问题,如词教之说成立与否,理论依据是什么,有无规律可寻,实践中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指导学生立足当代社会生活正确看待、学习、理解、运用词,如何借助词教育人等都是值得研究并结合实践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缘起

教学实例1:李清照和上官婉儿谁是伟大的词人、诗人、先人?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一课“活动天地”中要求学生试着找一找古代的诗人、皇帝、民族英雄、科学家……,并试着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书上的专栏中。

实际教学中,学生写出的诗人最多,皇帝次之,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相对较少。诗人当中写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最多,与小学语文诗人出现频率和文学地位、评价相当。出人意料的是李清照排在第三位,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并且可以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词,对其“能否算伟大诗人”小有争议但分歧不大;对苏轼、辛弃疾诗作的了解远大于对其词作的了解,对其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影响力所知非常有限;少数学生写了上官婉儿等,皆因电视剧热播之结果,对其作品几近无知,对其“能否算伟大诗人”有争议但因缺乏认知无法深入讨论;极少数学生写柳永、李煜、周邦彦等词作大家但对其作品无从谈论。学生列举词人与诗人数量相近,这与教材中词出现的频率不成比例,且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清词与诗,却分不清词人与诗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教学实例2:临别赠言,可以写首词吗?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的小学生活”第二课“临别赠言”中的“说说心里话”和“美好的祝愿”版块,经常有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生提出:可以写首词吗?虽然不多,但老师应当如何回应,值得探究。

除上述两个实例外,在《汉字和书的故事》《我们的国粹》等课的教学中,也涉及了较多诗词,学生自创诗词也不鲜见。词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躲避或无视不得,但词非词教,词教也不等于诗教,词教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二)问题分析

教学实例1和2看似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但实则有些复杂。学生的疑问不止涉及文学,还涉及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认知,且不宜过多、过深进行探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是一种考验。概括言之,当前词教主要有五个基本问题。

1. 词教离小学生远吗?

实事求是地讲,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离现代人的生活似是很远,实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的言行生活中。首先,教材之中诗词并不少见,且有增多的趋势。据初步统计,仅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加一起已有百余首,虽与古典诗词总数相去甚远,但取其精华且能为小学生理解者也不算少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涉及到古典诗词及其相关内容者也不少于十几处,多在高年级学段,主要涉及诗人及诗词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词在小学各科教材中虽远少于诗,但并未降低学生对其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认识。

其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阅读、欣赏、学习诗词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会不少,但认知、欣赏、书写、创作能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发展,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诗词的学习、朗诵和创作又有渐起之势。

故此,诗词、诗教、词教离小学生看似很远,实则很近,一也;词远于诗,词教尤难于诗教,二也;词教能力提升更甚、更急于诗教,三也;词教对课堂教学要求更难,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要求更高,四也。

⒉ 词和词教适合小学生吗?

实事求是地讲,从词的本质和特点来看,不太适合。与现代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相比,词和词教还是需要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的,只有读懂词,才谈得上欣赏、创作、借鉴、运用,借助词进行教育。与古诗相比,词的普及度较低,艺术特色和教育功能也不,“诗言志,词言情,文以载道。”自《诗经》到《词论》再到现在,已成共识,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观念相符。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词别是一家。”诚如当代宋词研究大家诸葛忆兵教授所言“诗庄词媚。词本艳科,多见于宴乐,吟唱于烟花柳巷,宋文人士大夫尤乐此不疲。”从这一点讲,词教真地不适合学生,更不要说小学生了。

但自苏轼更张,词已不拘于艳词,离别、怀古、写景……佳作倍出,更有《忆江南》等入中小学教材,这是客观事实。当代生活节奏普遍加快,阅读速度普遍提高,学生视野越来越开阔,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词和诗作为文体和教育形式,简短规范、形式多样、韵味十足、便于记忆、利于感悟、善于抒情,易于学生接受,尤其词有固定的格律和要求,便于仿照学习和吟唱,节奏鲜明而简洁灵活,更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社会生活,提升真实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词和词教的独到之处,正适合学生。

因此,词适不适合小学生,不仅要看是什么词,还要看用词做什么,无法一概而论。

⒊ 教什么?

教什么,一看教材中有的,涉及到的;二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三看是否需要强调、需要重点学习。选择的时候一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二要兼顾诗词表面的意思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情怀。三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坚持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倘与正确的三观不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再美也不适合词教。

古人讲学诗词,贵在学习做人,当代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的正能量,教学生爱学、能学、应学的内容。

⒋ 怎么教?

理论上讲词教难于诗教,诗教难于文教,文教难于说教,但词有相对固定的格式、韵律和审美标准,只要教师把握好其中的难易程度和学科本质,做好以下三件事即可。

一要精心备课,多读原文,仔细甄别。用之必然,点到为止;二要灵活把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兴趣为先;三要通过分组合作、集体诵读、自主写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写、多练、多思考、多实践。

解决好以上问题,“词教不适合”便成了伪命题,无需在此赘述了。

二、词教的基本策略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重点对词教的基本策略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下面,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的小学生活”第二课“临别赠言”学生自填诗词为例重点阐述词教的四个基本策略。

(一)强调真实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词教同理。词教首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强调真实生活、真实体验。

教学实例3:学生写小诗,参照《清平乐》填词一首。

原文(节选):

时光飞逝,恰如飞沙走石。光阴似箭,要似细水长流。……

修改后:

飞沙渺渺,石上阴阴早。班里同学相见好,别日无多少。

光阴似箭离弦,泪珠点点涟涟。惟愿生活快乐,相逢就在明天。如果是大人,一般不会有人用飞沙走石、细水长流来形容时光,可一个小学女生眼里,时光就是这样的,一会儿快,一会儿会儿慢,这就是儿童视角下的生活。词可以用最凝练的语言,巧妙的将这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高于生活。

二)抒发真情实感

教师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真实、准确地描写内心的感受,说心里话,做诚实人;说干脆话,做爽快人;说准确话,做细致人;说友善话,做善良人,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学实例4:学生填《如梦令·自小有缘相遇》

自小有缘相遇。转眼六年过去。从此各东西,紧说悄悄语。常聚。常聚。惟愿还能长叙。

“自小相遇”“六年过去”“各东西”“悄悄语”“常聚”“长叙”都很普通,没有超出六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感人,兼顾了词的一般要求和儿童诗歌的特点。

(三)激发真正的精神

诗情不止于生活再现和情感表达,虽然从诗词中可感知的美好情景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移情等方式触发真实情感,引发共情和思考,强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问题的憎恶,宣扬正能量,激发真精神,触动心灵,才是可持续的教育。

教学实例5:学生填《如梦令》,以谢师恩:

相伴六年之久。临了泪湿衣袖。翠叶半青黄,却道百合依旧。垂首。垂首。子贡墙低相授。

这首词写师恩难忘,但不像现代诗,通篇没有说一个“师”字、一个“谢”字,用“六年之久”“湿衣袖”“翠叶半青黄”“百合依旧”来表达教师的相伴;用“垂首”和典故“子贡墙低相授”,表达对老师的情感和敬意,寥寥数语,师生情跃然纸上,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蕴含其中,使人肃然起敬。

(四)学科自然融合

词教仅凭单一学科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语文、书法、美术等相关学科打基础,没有学科间的自然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联动教育,很难发挥词教的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要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实例6:学生写《蝶恋花·同窗》赠同学:

日落西楼霞影留。同学情长,笑怼春争秀。不待愁思灯与求,西风吹断折青柳。

勿叹落花随水流。疏影楼前,缀玉苔枝碎。比若呦呦暗香透,天涯咫尺人依旧。

姑且不论其艺术性和教育性,仅仅是典故和前人诗句就用了“灯求”“折柳”“疏影楼”“呦呦”“香透”“天涯咫尺”,教师特意追问其从哪里得知这么多典故?学生说都是从语文课上学来的。然后教师只是稍稍指点其将原来的“嬉笑怒骂流”改成了“笑怼春争秀”,将用典不当、不押韵的原“忘川之葬清秋锁”改成了“天涯咫尺人依旧”。

由此可见每一个学科的重要性。语文课进行了知识储备,提升了诗词阅读、分析与欣赏的能力,没想到学生拿到道德与法治课上来用,还大体合辙押韵,符合格律要求,将学科融合的成果与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是不简单。

(五)教师引领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词教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基本功和文化素养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组织教学,指导评价,还要做出示范,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擅长写诗,可以带头创作,不擅长写作可以带头阅读和欣赏。

教学实例7:教师根据六年级上册《告别贫苦奔小康》教学内容和最新国家发展规划和蓝图在实践考察之后创作了《忆江南·雄安好》:

雄安好,锦绣绘鸿篇。龙入白洋红火地,凤栖绿野碧云天。能不看雄安?

教学实例8:教师根据五年级上册《各族儿女手拉手》教学内容结合亲身经历创作了一首《清平乐·吐鲁番》:

荒滩戈壁,只见天和地。忽见绿荫平地起,清澈甘凉小溪。葡萄架下猫咪,闲来懒卧芦席。今日客来沽酒,不觉红日偏西。

很多学生读完老师创作的诗词便开始了诗词创作。

综上所述,词教问题急需关注、探究和解决。除以上策略,词教还有一些内容值得注意,比如学生和老师并非都乐于或者擅长诗词阅读、欣赏和写作等,如何解决好个体差异和整体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素养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如何将词教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推动全员、全过程参与,解决好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如何评价词教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解决教学评价问题,等等。

词教虽难但有规律,只要加强研究和实践,问题终会解决。通过词教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引导、教育学生更加热爱、与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创建诗意人生和美好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课题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社会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⒋杨刚.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5月.

⒌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

⒍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J].《文学遗产》,2004年05期.

⒎李均.重建诗化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1月31日.

⒏柳袁照.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1月10日.

⒐孙颖.诗化的道德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⒑冯铁山.诗化德育的基本功能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3期.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丙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