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时间:2019-12-17 浏览:460

在2019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阅读古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应用。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就需要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桃花和菊花、梅花一样在中国人心目中均为一种文化积淀和情感承载物,因而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古诗文中,也成为文人们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特定意象。

一、桃花文化历史悠久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树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桃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山海经·夸父追日》中就有桃林出现,即文中的“邓林”,这是最早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桃,《诗经·周南·桃夭》中也出现了桃的意象。先秦、魏晋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桃花意象。据统计,《全唐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诗有169首,《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865首,加上元明清的词及文章,共有1800余首(篇)。翻开中国古典文学,抬眼望去可谓桃花烂漫。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和文学创作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桃花意象在宋代诗词中的意义。

二、桃花意象分析

⒈象征红颜

桃花盛开时明艳照人,花期短,开败时容易引人伤感,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

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宋代蔡申的“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像桃花人面”(《苏武慢·雁落平沙》)中,以桃花指代美人。

⒉象征情感

陆游《钗头凤》下阕云:“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桃花是春日的代表花卉;第二,陆游以桃花比喻唐婉的美,在他心里,唐婉如春日粉嫩亮丽的桃花,惹人怜爱。这首词用“花人合一”表达了对唐婉的深情,透露出了了伤感的情绪。欧阳修《阮郎归》:“刘郎何日是来时。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强匀画,又芳菲。春深轻薄衣。桃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整首词仍是把桃花作为主要的意象进行描绘,情感哀伤低沉,以闺中思妇的口吻写出了对出行丈夫的深切期盼和埋怨,心上人如无心的浮云,一去而不愿回归。飘然而落的桃花象征了她失落的爱情,这里的桃花将景色与情感合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除了表达伤感的情绪外,桃花还可以代表美好的情感。晏殊《红窗听》:“记得香闺临别语。彼此有、万重心诉。淡云轻霭知多少,隔桃源无处。”词人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桃源,希望给相思之情一个美好的归宿。陈师道《菩萨蛮》:“晓来误入桃源洞。恰见佳人春睡重。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一扇俄惊起。敛黛凝秋水。笑倩整金衣。问郎来几时。”这首词中的“桃源”是词人梦中一景,是“佳人”居住的地方,“笑倩整金衣,问郎来几时”,运用了刘晨、阮肇天台遇桃花仙子的典故,表明“桃源”就是与佳人的欢爱之处,对佳人姿容的描写用语“玉腕”“香腮”“金衣”等让人浮想联翩,佳人净如荷花,美若仙女。

⒊象征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范仲淹《定风波》云:“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范仲淹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将名利看淡,自然赐予的美好景致让他流连忘返。

张炎《摸鱼儿·高爱山隐居》写道:“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元非捷径。”,从“高爱山隐居”,可见张炎这首词中“桃源”意象的隐逸、超脱意味非常明显,然而“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张炎笔下的桃花源又充满惆怅、迷茫之感,有哀怨之意。

桃花的生物特性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寄托其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影响深远,如金庸就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岛。宋词中的桃花意象艺术性地表现了词人对爱情、隐逸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由桃花意象入手,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宋代文人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了解桃花意象在古诗文中代表的意义。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 褚英惠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