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庸》有感

时间:2019-04-17 浏览:330

       彭永捷教授讲解《中庸》,他说道:“中庸”历来有各种解读。郑玄释为:“庸者,用也。中庸,记中和之用也。”程颐解释:“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庸者,常也,恒常、平常。”彭教授补充说道:“今天我们太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为了平庸,理解为了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要概括一下,我觉得对中庸最深刻的领悟为四个字:恰到好处。在现实中,对中庸最好的运用,还是四个字:不偏不倚。我把自己感触较深的两个地方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一、持中

      “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既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所以,我觉得《中庸》里边提倡的“持中”可以理解为一颗平常心。

      《中庸》开篇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是说人生来所具有的自然禀赋,遵循天赋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发扬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节,以之影响、熏陶和感化周围的民众,提高众人的道德境界,就是教化。归根结底,是让人生过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如果将“道”理解为生命本体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学生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却是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

       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比我们的学生更深切、更准确地了解生命。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人的心头时,我有时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承负得起如此巨大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image.png

二、诚信 

      其次,《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其实现实也是这样。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把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倘若人自身表达的思想是忠诚,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宽恕,那么虽有过失,也不会太多。

      曾国藩说:“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在“勤”和“慎”这两个字前面,必须有诚来立足根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

      总之,中庸告诉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对于教师而言,中庸就是育人与育才的最佳结合;对于学生而言,中庸就是学习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对于人生而言,中庸就是在理性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

      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很多人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近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以更加平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更加真诚宽阔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会使我们更好地做人与处世,同样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上庄中心小学 赵 晶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