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孙福万——好学是一种美德

时间:2019-04-17 浏览:390

image.png 

       在现在这样一个碎片化、快餐化、物质化的时代。的的确确教师的幸福指数在下降,我在大学负责一门课程,叫做“教师职业发展”,里面专门讲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我想无论是大学老师也好,中学老师也好,职业倦怠可能都是非常普遍的、非常严重的。但是教师也有很强烈的幸福感,就我个人来讲,我感觉自己的幸福指数还很高。这种幸福感来自什么地方呢?学习可能是我们教师的一个天然的追求,做老师的每天都要学习,若不学习怎么能当好老师呢?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肯定能获得某种巨大的幸福感。

        我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一个感受很强烈,那就是孔子是一个很快乐、很幸福的老头儿。那他的幸福感来自于哪儿呢?当然他的学生很优秀,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点就是孔子特别好学。《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然孔子还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觉得他讲到自己特别好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也是孔子讲过的。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这本书,“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这种学习的精神我们在《论语》中体会得是非常深的。所以我们与其说孔子是一个圣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教师”,无疑为后代的教师们树立了榜样。《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将“终身学习”列为六条规范之一,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说“好学”是一种美德呢?《论语》并没有把“好学”和其他的德行并列。我们知道,一提到儒家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等等,类似的道德条目还有很多,但是它没有直接把学习当成一种德目。我个人体会,“好学”其实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美德,甚至是一种高于“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这在儒家经典中都是有体现的。

image.png 

第一,“好学”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谦德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敞开态度的表现。

        一个好学的人,一定是一个谦虚的人。儒家非常重视谦德,有所谓“谦谦君子”之说。《周易》有64卦,其中谦卦是唯一一个在《周易》当中六个爻都是吉利的卦,其下三爻全部是吉,上三爻全部是利,所谓“六爻皆吉”。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谦,从卦象上看由下艮上坤组成,而艮为山、坤为地,我们知道山应该是在地上的,从卦象上来看反而是到地下去了。一个人如果能够这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胸!什么样的品德!有什么大事不能干成?我们看孔子就是这样,《乡党》篇讲,孔子“入宫门,鞠躬如也,如不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非常的低。还有“入太庙,每事问”,他真的到太庙里面去什么事情都不懂吗?不可能不懂!但是他还是表现得很谦虚,还要再问。实际上很多问题,我们表面上懂了,但很多具体的细节还是不懂,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精神的确是要学习的。在《论语》中孔子这种表现是非常多的。所以我说,“好学”是谦德的一种表现。当然,一个具有谦德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好学的人。

        人们也许要问,儒家为什么那么强调谦德呢?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无限的,是永远没有完成的,是一个彻底开放、永远在生成中的系统,所以儒家才喜欢讲“变易”,讲“生生不息”,讲“卑以自牧”。《周易》以64卦象征天道,它没有把“既济”作为最后一卦,而把“未济”作为最后一卦,就反映了这一思想。既然如此,面对一个永远变化中的世界,人当然要保持谦卑的态度,而“好学”,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精神。

第二,“好学”还是对其他美德的一种调节。

       《论语·阳货篇》有这样一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过六种美德和六种毛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那么你坐下,我来告诉你。喜欢仁德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愚蠢;喜欢智慧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放荡;喜欢信实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害人害己;喜欢耿直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尖酸刻薄;喜欢勇敢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捣乱生事;喜欢刚强却不喜欢学习,其毛病就是胆大妄为。”

       这里把“好学”和仁、知(智)、勇,还有直、信、刚等美德对照起来,很值得思考。仁、知(智)、信、直、勇、刚,此六者当然都是美德,但是我们如果仅仅拘泥于其表面内涵,而不以“好学”来调节之,那就会走向其反面了。因为这些美德的运用,当然都要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绝不能僵化理解,更不能僵化运用。比如,不管什么条件而一味好仁,那当然是愚蠢的,如宋襄公之流即是;又如,光是好智而不能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那当然就会使自己流荡失守,如中国先秦的诡辩家和古希腊的智者派即是。而关于“好信不好学”的毛病,程颐曾结合中孚卦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说:“九居中孚之时,处于最上,孚于上进而不知止者也,其极至于羽翰之音,登闻于天,贞固于此而不知变,凶可知矣。夫子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固守而不通之谓也。”(《程氏易传》)翰者,鸡也;翰音,鸡叫之声。“翰音登于天”,是指鸡叫之声上闻于天而其身不从,所谓“声闻过情”是也。追求小信小义之“硁硁小人”以及伪君子之流,皆患此病。至于“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我们可由“吾党有直躬者”章中得其例。另在《泰伯》篇中,孔子还曾明言“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等。李泽厚说:“此‘学’即在如何掌握合适的‘度’。苟非其度,一切好品德也将是大毛病。亦见此‘学’非思辨乃实践。”(《论语今读》)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image.png 

       所以好学可能使你在掌握平衡这方面会起很大的一个作用。我认为既然你要学习,那就承认了任何的概念、任何的品德都是发展的。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包括《论语》中孔子的话,都是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来讲的,我们不能拘泥于字句,要领会其精神。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好学”还可以说体现了孔子特别重视的“改过”的精神。孔子曾说:“过,则勿惮改”“观过,斯知仁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他还曾赞扬颜回“不贰过”。孔子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言大过而不言小过,就说明圣人即使到了五十岁,即使学《易》,也未敢言其小过之必免也。既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了不起了。还有著名的“蘧伯玉使人于孔子”那一章,使者告诉孔子,已经高龄的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对此大加赞赏。很显然,“改过”和“好学”是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更直接地体现了在调整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品德上的偏差上的作用。

image.png 

第三,“好学”是促进个人发展的一个不竭的动力,好学的人一定是追求上进的人。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众神将土、火和一切可以跟两者融合之物塑造成各类动物之后,众神委托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兄弟俩适当地分配给每种动物一定的性能。爱比米修斯负责分配,普罗米修斯负责检验。由于爱比米修斯粗心大意,当他把各种性能在那些无理性的动物身上分配完毕之后,却发现没有其他性能分配给人类了——人赤身裸体,既无衣履,也无尖牙利爪,成了最软弱的动物。为了挽救人类的生存,普罗米修斯不得不从赫斐斯托斯和雅典娜那里盗取了火的技术,这成了人类的一份厚礼。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爱比米修斯的)‘过失’是因,(普罗米修斯盗取的)‘技术’是果;没有‘过失’,就没有‘技术’。”(《技术与时间》)我们知道《论语》也讲到,一个人生下来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也就是如果你没有三年的时间,你根本就活不下来。

        而在《教育人类学》这本名著中,德国的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则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与动物相比,人是一种有缺陷的动物,但正是这诸多的缺陷恰恰使人成为“不断求新的生物”,使人只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在文化中、在学习和教育中,才有生存的能力。博尔诺夫和其他教育人类学家把人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性或可教育性”,其实这也就是人的“可学习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是人的本性。 

image.png 

       特别是我们现在是学习型社会,讲终身学习,讲全民学习,我们的老师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因为过去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是教育,教育是高高在上的,是别人给你施加教育,而学习是主动的,你个人要去学习。教育和学习这两个角度是不一样的,学习可以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现在的技术手段也比过去要发达,像国家开放大学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一种新型大学。这样的学习将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以及同事之间的非正式学习。而且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一种被称为“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U-Learning)的学习方式已经出现,使得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已经不再是一种理念,而逐渐变成了现实。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学习当然具有非常直接的功利作用。这是学习者个体重视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就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实际上,孔子的很多学生,如冉有、子路、子贡等,都曾经在诸侯国中担任很高的职位,通过学习很好地促进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知道,儒家是主张积极介入生活的,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为此一个人当然必须学习有关本领,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当然是没错的。

image.png 

      但与此同时,我还要强调,学习的终极追求绝对不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追求,这应该成为学习之独特价值的最核心的部分。至于上面提到的学习的直接功利价值,或许只是学习的一个副产品。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学习本身即是目的,其精神追求远远高于它所带来的物质性、功利性追求。比如孔子就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这样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均见《论语·述而篇》)这不正是一个我们现在经常提倡的“终身学习者”的形象吗?吃的是粗茶淡饭,把胳膊一曲,随意枕在那个地方,感觉照样非常高兴。我想我们当老师的,应该以孔子为榜样,追求这种纯粹学习的快乐,那样自然就不会被什么“职业倦怠”所烦扰了。

       总而言之,好学是一种美德,只有好学才能使我们对变化的世界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能够调节我们有时候是保守的、僵化的某些思想观念,同时好学还能使我们教师感到真正的幸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