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与治国 ——学习《左传》有感

时间:2019-05-14 浏览:256

摘要:本文借助对《左传》中郑庄公和鲁庄公两位春秋小霸的家庭生活的梳理,探寻“齐家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大学》里“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一理念的认同,并由此强调现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 齐家 治国 郑庄公 鲁庄公 家风建设


        《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如果国君能把一个大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完善有度,家庭成员之间能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那么以这样的经验推而广之,治理一个国家又有何难?所以说,齐家对于治国而言非常重要。国君的家庭内部如果四分五裂,矛盾重重,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因此受到重大影响。绝非危言耸听,《左传》中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庄公,因“寤生”惊吓了母亲武姜而被厌弃。养尊处优的贵族妇女哪怕是自己的亲骨肉让自己受了点儿罪,也得报复回去。武姜先是阻挠长子继立王位,不成,又千方百计干扰儿子行使权力。接着给老二共叔段请求“制”(能控制郑国的咽喉要地),不许,又为共叔段请“京”。有母亲背后撑腰,共叔段肆无忌惮,把都城盖得很大,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开始蚕食封地以外的郑国土地。郑庄公不仅不加以劝止,反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对自己的母亲直呼姓氏,母子二人不睦到了何种地步?对自己的弟弟要下毒手,兄弟二人仇恨到了何种地步?等到共叔段和武姜串通,要偷袭郑国都城时,郑庄公只说了两个字:“可矣”。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矛盾之深,积怨之深,甚至仇恨之深,完全暴露出来了。既然谋反坐实,郑庄公毫不留情,共叔段被打得溃不成军,逃命至“共”这个地方。郑庄公把武姜软禁起来,且恶狠狠地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这真可谓:有其母,必有其子。

       郑庄公一家,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整个家庭伦理关系全乱套。郑庄公与母亲、弟弟关系不睦,自然也难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他借口讨伐共叔段儿子,和卫国打起来了,并把宋、陈、蔡、鲁牵扯进来。东方诸国之间的平衡和秩序被破坏,郑国是始作俑者。不仅如此,郑庄公和周王室闹得更是不可开交。周王因觉郑庄公老不听话,就把卿士的权利分给了虢国的虢公一半。郑庄公直接派一支人马抢了周王室的“温之麦”来报复,郑国和周王室从此交恶。后一代周王干脆把卿士的权利全交给了虢公,郑庄公立刻还以颜色,宣布不再朝见周天子。在春秋诸国中,郑国第一个跳出来公然挑衅周王室的权威。两方终于打起来了,小霸郑庄公不仅将周王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庄公的手下在追赶逃跑的周王时,一箭射在了周王的肩膀上。这可就相当于公然的造反!从此后,周王室垮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春秋乱世开始了。

       母亲武姜的自私、狭隘、偏执,把郑庄公塑造成了一个性格完全被扭曲了的君王,心狠手辣,睚眦必报。正因为郑庄公没有家庭伦理观念,所以在处理国事上,他敢突破道德底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按常理出牌,处处树敌,不仅破坏了东方诸侯国之间的秩序,还打破了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平衡,春秋乱世的大幕由他而开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的开始,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做到“齐家”,家庭问题居然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可见《大学》所言“家齐而后国治”,此言真是不假。

       春秋小霸之一的鲁庄公,其父鲁桓公与其母文姜“如齐”。姜氏与“齐侯通焉”。“公谪之”,姜氏告诉齐襄公,齐襄公使彭生杀死桓公。鲁庄公继位后,与文姜断绝了母子关系。鲁庄公是美男子,且颇有作为。《曹刿论战》中,记载了庄公在曹刿的帮助下,战胜了大国齐国。但是,鲁庄公正式婚娶很晚。晚婚的原因,应该是和自己不守妇道的母亲有关。这样的原生态家庭,即使不让鲁庄公对婚姻心生恐惧,至少是让他对于婚姻不是特别期待,庄公24 年才正式结婚。庄公夫人哀姜虽无子,而哀姜的陪嫁女叔姜,生子开(开是相当于嫡子的)。鲁庄公宠爱妾室孟任,想立她的儿子般为国君。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这是要乱国法的,后患无穷!

       鲁庄公有三个兄弟: 庆父、叔牙、季友。叔牙推荐庆父来当鲁国国君,季友迎合庄公说立庄公的儿子般为国君。

       季友拿毒酒对叔牙说:" 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 叔牙死后,庄公立般为太子,并兑现承诺,立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为立庶出的儿子,庄公不惜牺牲自己的手足兄弟,于是,血腥的家族内部连环屠杀开始了。

      庆父跟庄公妻子哀姜的陪嫁女叔姜私通,庆父许诺立开为国君。极有可能,哀姜对自己儿子是嫡子却不被庄公认可而心怀怨愤,于是投靠庆父,沆瀣一气。妻子和兄弟的背叛,实际上是鲁庄公自己种下的祸根,怨得了谁?庄公一死,季友立太子般为君。靠杀戮上位,名不正而言不顺,根基必然不稳。庆父杀了太子般,立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一旦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一旦开了杀戒见了血,有实力的人自然野心要膨胀,庆父越来越放肆,自己想当国君,就让人杀了闵公。季友听闻,护送庄公妾成风之子申入鲁,立其为国君,是为鲁僖公,又逼庆父自杀,立其后为孟孙氏。季友卒,其后立为季孙氏,又称季氏。

       至此,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都有了,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庄公摊上个风流成性,严重不守妇道的妈,心里的阴影面积很大,使得他对待婚姻的态度比较拧巴。他对正室潜意识里是有排斥的,宠爱妾室,偏爱庶出儿子,于是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鲁庄公自己痛恨绿帽子却被戴了一顶最绿的帽子;兄弟之间互相残害,一个喝了毒酒,一个上了吊;两儿子都没当几天国君就惨死在叔叔们手里。一大家子人,骨肉至亲,杀来杀去,血光冲天,阴森恐怖。国家政权最后被三大家族把控,国家实力严重被削弱。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能做到“齐家”,家庭问题居然直接影响了鲁国的长治久安,可见《大学》所言“家齐而后国治”,此言真乃不虚。

        由以上两个《左传》中经典的事例可以看出,儒家《大学》所倡导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绝对是真理!“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如果让每一个家庭都学会了互相谦让,长幼有序,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兴起谦让之风;如果每一个家庭里充满了仁爱,那么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大学》将国和家联系起来是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我们现在提倡“家风建设”,其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所以,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