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 文学价值

时间:2019-05-14 浏览:345

摘要: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其叙事艺术,以此领悟《左传》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学价值


      《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其叙事艺术,以此领悟《左传》的文学价值。

一、情节波澜起伏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不避艰险,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故事情节梳理如下: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整个故事在叙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攻占,无人,推荐,不愿,前往,攻打,撤退,始终让读者处在紧张状态,同时在情节叙述中还注意伏笔照应得当和叙事详略得当。 尤其是第四小节,“迫秦退兵”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照应上文,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二、语言说理透辟。

        烛之武首先从秦国角度入手,先要“打破”的是秦国亡郑的想法。他要用委婉的语言告诉秦国不要怎么做?“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首先,对于秦国而言劳师千里围郑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一点秦君也是知道的。再者,若亡郑则晋势厚而秦势薄,这更是秦穆公所不愿见到的。我们知道所谓“春秋无义战”, 国与国之间,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而这种亡郑危秦之势经烛之武一提醒,穆公是不会不深思熟虑的。紧接着,烛之武变换角度“破中有立”,不仅告诉穆公不要怎么做,而且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告诉他们此时应该怎么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此时他劝秦穆公舍弃攻郑而与郑联盟,并且也真切地点出了这种存郑益秦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再接着,烛之武又转换角度直言晋国“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此时,烛之武已自然而巧妙地将矛盾转化,矛头直指晋国,点出了晋国的本质特点是言而无信的,并且这一点您秦穆公也是深有体会的。行文到此,如果说秦穆公已基本打消了围郑这一种军事行动的话,那么烛之武的又一次延伸论断,再陈厉害则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穆公退兵的决心,并且还有意外收获——秦并派三将戍郑而还。“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因为春秋本无义战,争霸之心国皆有之,强晋不仅无信而且还无厌。东封郑后很有可能肆其西封,这样必然会危及到秦国利益。那么理所当然,当烛之武言及“唯君图之”时,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秦穆公听到此处不会没有其政治敏感而不深思熟虑的。由此可见,烛之武的论辩是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从地理形势角度,首言亡郑危秦,次言存郑益秦,从历史角度再言晋而无信,进一步又说晋贪无厌,最后点出阙秦必利晋,仔细思辨其逻辑性是相当强的,所以才能构成了严密的论证结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人物形象突出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本文善于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

        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艺术,知晓《左传》的文学价值,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