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反思

时间:2019-01-10 浏览:33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基于课改的进行时,国家教材统编的进行时,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教材古诗文比例的加大、中考对古诗文鉴赏能力要求的提升,古诗文的教学显得举足轻重。

       考虑到学生长期以来在学习古诗文上存在的:只背不会写,会写不理解,理解不会鉴赏,会赏深度、广度却不够的现象,我打算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教,学生被动接受跟随的模式,让八年级学生动起来,由幕后走向台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行完成古诗文的学习任务。

       《古诗五首》指《春望》《泊秦淮》《过零丁洋》《南乡子》《别云间》(补充一篇课外)这五首诗。古诗隶属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他们都是富有 爱国情怀的古诗。据此,我根据新课标,年级阶段性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文本本身特点,精心制定了《古诗五首》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他们是

后期-(10---110).jpg

〖学习目标〗

1、读读古诗,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说说诗人,会结合背景材料及诗人境遇和其相关的经历理解作品。

3、学习从不同角度初步赏析古代诗歌,初步提高鉴赏能力。

4、在吟读理解的基础上会背诵默写,初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5、感悟作者在每一作品中的爱国情怀,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通过自己读讲古诗,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

1、参照课下注解及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鉴赏诗歌的名句,深入理解诗歌主题。陶冶爱国主义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且完成背诵默写加深感悟,做文化积淀。

〖学习难点〗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初步赏析古代诗歌,初步提高鉴赏能力。总之 , 只有务真求实、扎根实际定位准确方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师及学生课前都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提出要求、指导学法、寻求规律

       教师:承前学习,课前设计过程性评价标准,发放给每位学生并讲解评价准则。教师将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给予必要学法指导。即

(2)学习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生:课前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认真学习评价标准,开展小组活动:收集资料,了解古诗,制作 ppt,分工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准备课上展示。

 IMG_2889.jpg       三、课上环节清晰、板块意识、提升能力

(一)吟读古诗 ____ 读开启诵读 贯穿始终 熟读成诵

(二)知人论史 ____ 说介绍背景 了解作者 拓展积累

(三)理解诗意 ____ 解理解诗意 知识掌握 赏析前提

(四)飞扬神思 ____ 品学会赏析 深入学习 能力提升

(五)沉淀文化 ____ 背及时反馈 强化重点 文化积淀

(六)诗人情怀 ____ 悟感悟主题 诗人境界 陶冶情操

(七)拓展延伸 ____ 写收获启迪 能力迁移 提升境界

        学习环节的设计分为以上几个环节,环节较为合理,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层次性,条理性。既遵循了古诗文的学习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操作实践,掌控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的语文学习能力。根据内容设置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 教师是在教会学生高层次的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值得继续摸索,实践,改进,学习。

        四、课上环节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与学习环节即课上环节相配的诗歌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对学习环节的细化,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针对性的学习,评价分九个方面即读、解、品、悟、背、小组合作、时间限制、板书设计、小组合作。每个方面由低到高分三个等级,三颗星代表最高等级,难度最大。

       每一方面每一等级附有不同的分值,九方面总分最高分值加起来为 100 分。学生依据评价无论是课前的收集资料、筛选整理提炼概括信息;还是课堂上的小组组内的分工合作展示;还是课后的小结,师生、生生地互评,交流……学生都能依据过程性评价标准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当然教师也积极参与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也给予了学生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总而言之,评价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水平的提升,教师学法的有效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敢于尝试、勇于突破、注重体验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过去一般都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学识积淀,课上会如行云流水般驾驭娴熟的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让刚升入初二的学生走上讲台,在有效时间里掌控课堂,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学习成果并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学习,还是第一次尝试!但让学生自己搜寻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交流合作,口语表达……恰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了提倡的“语文课程是语文实践”的理念。

        让学生既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既学习课内古诗又学习课外古诗(《别云间》)为课外补充诗篇),是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课标》所提倡的。古诗五首分给五个小组,从选择篇目,到课上的最终展示都非教师有意安排,完全是小组成员共同决定的结果。

不足:

1、准备仓促,学生未能展示更好的状态

       个别学生准备不够充分,个别学习环节考虑时间限制,进程偏快,忽略了诵读。留给听讲学生思考时间少了些。头一次站在讲台前讲课,个别同学放不开,略显拘谨。

2、小组合作有的欠缺处

        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虽是个有意义的大胆尝试,但关注了人人参与,却忽略了每组具有优势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现。因为准备时间仓促,零碎,教师指导的欠缺,不到位,课上组员之间配合不够默契,组长对组员的偶发事件缺乏应变处理的能力。

3、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鉴赏的水平能力有待提高。

         主要原因古诗创作的年代久远,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境遇和学生迥然不同,学生对文本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感。

         其二古诗的体裁和现代文不同,古诗词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凝练性,思维的跳跃性,结构的跨度性,韵律的起伏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对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刚升入初二、才开学三周的学生而言,想讲出深度、广度不太容易。三课时完成的古诗文教学,第一课时有了展示的两个组的经验总结,随后三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及引领,就好了很多,在各个环节的处理上也顺畅了许多。

当然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设计,评价的制定、学习的安排,指导,都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本次尝试让我收获了很多,它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7、11、20

       写在后面的话: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 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育鸿学校 张昕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