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从传统文化精髓中去寻找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时间:2018-01-29 浏览:47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应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民族的人性化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包括野蛮蒙昧,也不包括时代局限的事物。它是中华历史上与野蛮蒙昧做抗衡的力量。因此,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只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不可否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很多挑战。

blob.png  在国家层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2015 年 10 月,教育部再次强调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2016 年 2 月,教育部指出今后高考将重点考查“一点四面”。2016 年 9 月,教育部进行中考改革,到2020 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2016 年 10 月,教育部颁布高考考纲修订,指出语文增加传统文化常识 ,汉语增加文言文、民俗、 传统文化常识。2017 年 9 月,全国七年级开始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其中古诗文占比高达 48%以上。至此,中国教育实现了大转身,教育部强调各科高考都要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传统文化教育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首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国家此次教育改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其力度之大。作为人民教师,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然而,现实的教育呈现情况却是还不尽人意,只能说我们还在转型的震荡期,还在不断前进的路上,个人观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儒士精神的教育,中华古诗词文涵义的教育,中华经典吟诵的教育。


blob.png 一、儒士精神的教育 blob.png


  什么样的人是儒士?他们是中华文明的脊梁。他们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只追求如何造福他人、造福天下人的一群人。他们是以学道、传道、行道、殉道为使命的一群人。他们是一般经历了读书立、济世安民、少小离家、诀别父母、抛妻弃子、背井离乡、怀才不遇、沉沦下僚、功业成空、客死他乡固定命运的一群人。真的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中国才之所有成为以前的中国,中国才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中国,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我们希望的未来的中国。普及教育不培养儒士,但要学习儒士精神,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概括儒士的精神特质大概可以用这样的一些词汇:舍身忘我、心怀天下、渴求建功、造福全民、毫不利己。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现代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人,或者说太需要这样的人。我觉得现在初中阶段还没有这样的一门学科系统的教授儒士精神,语文课也好,政治课也好,历史课也好,都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涉及而已,并且不成体系,没有理顺。如果能把从古代到近代、从远古时期到红色革命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儒士及其他们的经历和精神,给学生详细讲解,我想学生必定收获满满,对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受到儒士精神的熏染,引导他们的思想价值观。


blob.png 二、中华古诗词文涵义的教育 blob.png


  学习完这个骨干教师培训班,我才发现自己在古诗词文教育方面这么多年原来都是教的“假书”,或者叫做“浅书”,根本就没有理解其真正的涵义,有的甚至是理解错了涵义。何其可怕呀!徐健顺老师的讲解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深觉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文涵义教育必须要回归正途了。没有学习儒士精神之前,你会觉得李白的诗歌只是清新飘逸,甚至会觉得他狂妄自大;你会奇怪怎么那么多古诗词文在讲解的时候中心思想都是诗人怀才不遇,他们怎么会前赴后继地投入到那相同的命运之中;你会感叹古人的想法好神奇,被迫害或者被排挤受尽苦难,再被复起依旧欣然接受。学习完儒士精神之后我才释然,明白了儒士达则兼济天天,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这也才能正确地理解了他们的诗词文。《咏柳》不是歌咏春天的风物而是感叹时光流逝人易老;《登鹳雀楼》不是劝人更进一步再接再厉,而是无以复加的伤心和悲痛;《静夜思》表达的是有难度的主题,实在不适合安排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是简单的被贬后的寄情于山水,他们的内心不是愤懑和指责,等等。我想,古诗词文的教育必须要拨乱反正了,远离肤浅的词句解释的解读,远离不准确的现代涵义解读,统一成回归诗人本心的深刻的正确的理解。当然,当务之急还有一件大事——评价。考试的标准答案最能左右教师的授课倾向,如果教师讲解的是深刻的正确的解读,但得分的却是肤浅的错误的理解,那就尴尬了……


blob.png 三、中华经典吟诵的教育 blob.png


  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词文涵义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不得不承认,用现代的朗读法会产生很歧义的理解。比如《登鹳雀楼》一诗,不考虑平仄不考虑音韵,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恐怕是会读成慷慨激昂的语调,内涵就更容易被误解为劝进人再接再厉了。而根据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吟诵读法,这一句是要读的低沉而缓慢的,才符合本诗无以复加的悲伤的主题。由此可见,吟诵的方法是符合古诗词文的内涵的,这也难怪古代学习是从吟诵开始,读着读着甚至不用过多讲解,其意自可领会。但是,吟诵的开展个人觉得还是以选修课辅修课的形成比较稳妥,慢慢过渡适应,也更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吟诵方式。整班教学来看,我觉得比较适合“依字行腔”,既保留了现代朗读的痕迹,有可以兼有吟诵的雏形,对理解古诗词文的内涵大有裨益。

blob.png  以上就是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点浅见,都是一些比较粗浅的想法,乐于与大家分享,共同切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今天,我们做中华文化教育,用的基本上是西方的教育方法,甚至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完备的系统,其中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继承并发扬。每一位做中国文化教育的教师,都应该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毕竟,中国文化还要靠中国方法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人在传统文化面前真的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但是,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等等,直接决定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就会如何对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要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去体现、体验和检验。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王微  首师大二附中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