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莹: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时间:2018-01-29 浏览:34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展现。纵观我国悠悠历史,客观地说,中华民族总体上并非能歌善舞亦不算骁勇善战,在很多方面不如其他国家民族。那么是什么能够使以华夏-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不倒?我认为这正是有赖于根植于每一代、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的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即使它在历史长河中有波折或反复,但终究传承至今。

  自汉唐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形成大中华文化圈,于是中华文化中的许多要素,被这些东亚民族传承并保留了下来,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基因中。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许多人看到抹茶、看到榻榻米,说是日式;看到韩国人吃米饭和羹汤,进屋脱鞋席地而坐,会说韩式……其实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式。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不传承,势必成为他国的文化、他国的特征,这着实令人惋惜。

  我自己旅行已经去过 30 几个国家,众多经历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与一些当地的华人聊天时,常有二代华人说到,从小父母就教他们说汉语、写汉字,虽然在他们生活的地方这些技能用不上,但还是认真地学习,因为父母教育他们,他们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5.jpg

  现在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用来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也加入了学习中国文化的行列。而反观我们的国人,作为礼仪之邦,却常常被曝出“失礼”之事,对许多礼节规矩缺乏应有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敬意,这必然导致“礼崩乐坏”。此时,我更加深刻的认为,我们作为中国人,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让它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而纵观近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经历了被排斥、被忽视、被破坏、被遗忘后又逐渐被重拾,这过程实在让人痛心。

  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以下简述一些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做法,希望能够在此方面尽一己之力,让我的学生能够尊重传统文化,逐渐热爱传统文化,最终传承传统文化。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从入学起,我就认真教孩子们写好汉字,告诉他们,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笔一画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学好汉字,练好书法,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几年过去,我教的学生的整体书法水平始终居同龄孩子前列,书法也成为了我的班级特色之一。一年级下学期起,我每周会挑选一首课外经典古诗词带孩子们怀古咏今、品词酌句,在背诵的同时感受诗词文化的悠远意境,并且适当补充历史知识,让孩子们放大格局,从历史的角度感受文化的力量。二年级起,我将《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无缝衔接,于细微处一点一滴规范孩子们的品行。三年级起,我开始从《礼记》、《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读本中遴选与礼乐文化相关的古文为孩子们讲解,并结合班级日常之事和语文课文内容,融会贯通,力求达到“唯君子为能知乐”的效果。“礼教”、“乐教”同时进行,用传统文化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8.jpg

  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知识丰富且有礼有节的谦谦君子。如今,孩子们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字、能够背诵大量经典古诗词和古文、能够自己主动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儿童版书籍……我努力在幼小的心灵上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孩子们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自豪。我相信,在这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假以时日,孩子们也一定能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墨守陈规,也不是大汉族主义,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走因循守旧的老路,更不能走唯我独尊的邪路。因此,我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视从文化本身的魅力渗入,旨在突出传统文化内在具有的时代共性和精神共性。

  能够参加这次中华传统文化培训,能够更加宏观、深入地从多方面学习,我倍感荣幸。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提出了“文化自信”强国理念。我认为我们更应当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心灵、规范学生品行,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感”。



作者:杜莹 花园村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