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李汉秋:重建家庭伦理,确立中华传统节日

时间:2016-11-23 浏览:1159

    文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最表层的是物态文化、器物文化。深层的是制度文化,比如法律,考试制度等。更深一层的是精神文化,比如宗教、伦理道德等。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重宗教,中华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特别是人伦。西方的小城小镇都有教堂,教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传统的城镇有什么?祠堂。祠堂的作用是什么?是用来传承血缘、巩固人伦秩序的。现在南方的祠堂依然非常兴旺,前年我到广东的一个村落考察,一两百米就能看到一个祠堂。一般一个村一个祠堂就够了,这个村子比较特殊。当地人介绍说现在年轻人成婚都要进一下祠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宣扬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讲述了祠堂的话题,讲解了结婚过程中祠堂的作用。香港传统结婚仪式的一个环节是在祠堂中对新娘子说“欢迎你进入我们的家庭,成为我们家的人。”,这在南方已经很普遍了。我去年在龙门考察时,当地人告诉我,人去世时棺木也要经过祠堂,这可能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习惯。


    中国人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是相反的,他是把自己的名放在前,后面才是父母名,强调自己的个体。在中国,姓氏是祖宗传下来代代相承的,与之相关的人伦观念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们过去取名三个字多,一个姓不能改,第二个是辈分,第三个字才是自己的名。一家之内辈分非常明确。中华文化就是重人伦,就是重伦理。很遗憾,现在取名不严格按照这样的准则了。现在台湾的一些人回乡就很不习惯,他回到乡里发现这么多单字或两个字的名字,找同辈人都很困难了。


    最近提倡家庭伦理,提倡家庭文化,可以说是受习近平同志春节讲话的影响。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大型节目《记住乡愁》,近期北京联合大学也要举办一个乡愁研讨会。另外北京已经举办了多场家庭文化研讨会,此次也是家庭文化方面的研讨会。不论乡愁还是家庭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家庭、人伦。乡愁是什么?乡愁应该就是家乡情节,上面说的台湾人的困惑也表现了一种家乡情节,家乡情节为什么会出现? 因为人,没有人哪有家乡情节?有了人就自然有伦理关系。双亲,兄弟姐妹,父老乡亲,童年的朋友,这是人生、乡愁的一个核心。关键还是伦理。所以家庭文化与伦理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曾经有过一段曲折。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家庭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都采取贬低、批判决裂的态度。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就不多说了。这里简单讲一下巴金的《家》,巴金《家》的电影,一开始出来的片头是什么?家字,宝盖底下一群猪,实际上这就是巴金家的基调,看起来很华丽的宝盖头,底下是一群猪,他必须要反对这种封建的家长,封建的家庭。当时好多革命者都要背叛自己的家庭,六亲不认,不背叛家庭就无法革命。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我曾经认识一位老同志,老革命,他当年为了追求真理很决绝地与父母划清界线,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现在追悔莫及。


    包括我们的文学评论,《红楼梦》评论、《儒林外史》评论,很多都是老思路。过去批评贾宝玉,说他临出家还要穿着什么大红袈裟向父亲拜一拜。实际上我认为他做的非常对,他临走向父亲深深跪拜,说明他很重视父母六亲,重视伦常。但很多文学品评论者却在这里宣扬我们要跟传统彻底决裂,错误地认为跪拜父母有问题。


    我们过去对待家庭的错误态度是特殊时代背景造成的。现在我们经过历史的剧变,巴金《家》的这种家庭解体了,《红楼梦》的家庭当然也早已解体。现在的家庭主要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两代三代的亲子,父母亲,夫妻,而且这个夫妻是一对夫妻,不像过去一夫多妻,我们现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跟过去的传统家庭完全不一样。同时现在很多家庭功能逐渐社会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与此同时西方家庭不重要的消极观念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观念。为了避免严重的西化现象,伴随着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绝不能丢失,需要下大力气弘扬传统家庭文化。在这个层面上,习主席的春节讲话,具有重要的号召作用。他强调重视家庭,重视伦理,不管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管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教、家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切实重建家庭文化、伦理文化。


    抓住亲子、夫妻、师生三大人伦关系,传承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确立中华母亲节,中华教师节。


    怎样进行家庭文化建设,我觉得应该抓住人伦。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在必须重建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当前的人伦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以外的关系要复杂很多,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我们当前首先要把这三种关系建设好,夫妻,婚姻;亲子,血缘;师生,层级。西方的节日都是跟宗教有关系的,西方贯彻宗教,重视宗教,有一套教会机构,没有这么一套机构,很难使一些精神文化入心入脑。那同样我们中国人在精神文化、家庭伦理方面有家教、家风、家塾、祠堂。包括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跟人伦有关。三大人伦关系,对应三大人伦节日。亲子关系对应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夫妻关系对应中华情侣节;师生关系对应中华教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以人伦为核心为灵魂的。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当下的节日。我们讲孝,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孝文化,都在搞伦理、人伦,但是我们树上结的孝的果实落到那里去?在这个果树下面站着的是美国母亲节,美国父亲节,我们所培植的人文果实都落到了人家的箩筐里面去,一担一担的被人家挑走。


    我们自己建的这种孝的情感,要有自己的载体,不能让人家都运走。美国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刚刚过去,在我们的社会上热闹非凡。我们自己的母亲节建立至今都七八年了,但是媒体还是把美国的母亲节当做世界的,当做我们自己的。当然也有做的好的例子。北京通州全区的小学都开展中华母亲节活动,农历4月初二,就是今天。前两天我到通州区小学参加了他们的母亲节活动、母亲节班会。此前,我参加河北的“中华母亲节发动日活动”,活动评出了“十大孝星”,“十大孝星”都在主席台上向妈妈说一句悄悄话。一个小男孩向妈妈说的一句话使妈妈留下了眼泪,母子俩抱在一起。小孩说:“妈妈你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都留给我吃。”妈妈说:“我没有白疼他。”中国人讲究善心,这小孩懂得母亲的心,母亲把吃的给小孩子,他体悟到母亲对他的爱,这个体悟不体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很多小孩,家里姥姥奶奶替他做什么事儿他都理所当然,没有感恩的心。我在北京公交车上经常看到小学放学的时候姥姥或者奶奶去接,奶奶或姥姥在旁边看着小孩吃东西。小学生认为姥姥和奶奶,理所当然为他自己服务,他是家中的小皇帝。到了母亲节,要跟妈妈说一句话,说什么话,他就要动脑子想一想,有什么感动他。他想到妈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吃。这就是体悟母爱,这是非常好的例子。


    后来我到通州区参加一个四年级小学生中华母亲节感恩会,也有跟妈妈说一句知心话的环节,有一位四年级小男孩跟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享福。”他的妈妈非常感动。我就问旁边一位从西方学习回来的朋友:“美国母亲节时,小孩会说这些话吗?”回答是:“绝对不会,美国不但没有这种语言,而且没有这种观念。”去年11月18号中央电视台制作几十部关于“孝”的微电影,我给编导举这个例子,他们觉得非常好。所以去年3、4月份,中央综合频道一频道、十三频道都播出了一个小孩跟妈妈说“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享福”的教育片,随后的两三个月,这个节目内容演变为:第一个镜头:孩子依偎着母亲,母亲说“等你长大,我就享福了。”第二个镜头:孩子长成大人,妈妈对他说,“等你工作结婚了,我就享福了。” 第三个镜头:母亲年华老去,两鬓斑白,她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享福,。”旁白:“别让长大成为遗憾,行孝不能等待。”这就是中国的母亲,培育了第二代还要培育第三代。希望第二代长大了才享福,还希望第三代长大了才享福。献了青春还要献终生,这就是中国的母亲。所以习主席在春节时谈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家想想看,如果周而复始每年都有一个中华母亲节可以让孩子们来表达自己的孝顺之心,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个种子就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中华母亲节是跟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人伦文化紧密结合的。美国的母亲节是异质文化的母亲节,它是美国文化的产物,不是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母亲节。现在世界上有78个母亲节,去年中央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朝鲜母亲节,是11月16号。我感到很奇怪,我们怎么对朝鲜的母亲节大肆报道,而对自己的母亲节不报道呢?此外,泰国,1978年确立了自己的母亲节,8月12号。法国也要确立自己的母亲节,没有学习美国选5月第二个礼拜天,而是选定5月最后一个礼拜天为母亲节。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个性化的母亲节。我国为什么把其他国家的母亲节当做自己的母亲节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连续三任的全国妇联主席都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三任对中华母亲节都有批示。第九届是陈沛云,她审阅了中华母亲节的提议后,非常赞同。决定亲自担任中华母亲节的名誉会长。第十一届妇联主席陈至立,也很赞同中华母亲节的提议,认为中国人应该自己的母亲节。但是媒体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我到中央电视台,讲中华母亲节,年轻的编辑都感到惊讶,表示疑问:“不是已经有母亲节了,怎么还要弄一个中华母亲节?”媒体的力量非常大,我们的日历、台历、网络都宣扬把母亲节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这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最近在医院里遇到一个护工,她在美国母亲节当天说“哎哟,今天还是母亲节。”我问:“你怎么知道?”她说:“网络上宣传得得铺天盖地的。”与此问题相关的节日的去中国化现象非常之多,这不仅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悲哀,更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最后讲一下教师节。原本前年国务院法制办已经颁布了方案,准备把教师节改回到9月28,孔子诞辰。结果有人以“9月28日教师节是台湾的,我们不能这样。”为理由反对。熟不知台湾跟香港教师节并不是当地的新发明,那是我们的传统。我国至少在雍正5年,1727年时,孔子诞辰日就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已经有了教师节的雏形。台湾、香港延续了这个传统,而我们断掉了。我们不是跟着台湾学习,而是恢复自己的优良传统。因为有人反对,如此有优良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节修改方案又搁置了。我们现在应该下大力气重振、重建我们的伦理文化,让传统家庭文化、伦理文化重放光彩!

                                                      (文字整理:海淀教科所杨柳)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