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楼宇烈:诚敬内心与敬业乐群

时间:2016-11-21 浏览:1105

   我在北大任教,从1 9 6 0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整整55年了,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师,今天我们参加会讲,谈一谈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重视教育的,教育是立国之本,立国的基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平时 也常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比树木要难得多,而且也关系到我们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历史。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始终把教育放在基础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地方。


     在教育当中,师德又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儒行》中提出了对于一个儒者的一些基本要求,对儒者进行了各个方面的阐述,一条一条分的话,一共有16条,所以它对儒者的要求可以说非常全和高标准。有对内心的人格的要求,也有对于外在言行举止规范的要求,它有内外两个方面。特别是于内,对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养成,是最根本的要求。


 一、诚敬内心 做好一个人


   师德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似乎是一个职业的德行,所有职业的德行应该建立在基本的做人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做人的德行那是不可能建立起职业的德行。光有职业的德行,也不见得有完善的人格的德行,所以做人的基本德行是最重要的。《儒行》里面其实提到了做人,当然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要人懂得怎么样才算是一个人,能够把人跟动物区别开来,那也就是人不仅是一个物质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生命,是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统一起来的高级生命,而这个高级生命跟只有肉体生命没有精神生命的动物,那是不一样的。当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这个精神生命就是你肉体生命的指导者,引领者,否则的话就叫做“行尸走肉”。作为人来讲,首先要明白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不能让物质生命引领我们,而应该让精神生命来引领我们。这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第一个内容,让我们认识到,人跟其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再进一步要求,通过教育要求人不能够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还应该不断地来提升,不仅仅是个人的引领者,还要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你不能够做一个一般的民众,你还要努力的来提升自己,给这个社会制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风气。


    习俗,引领这个社会走向有序、和谐,大家能够安乐生活的这样一个环境。所以我们教育,从《礼记》的<学记>里面讲,就提出来这两个任务:一是个人的修养提升,二是通过教育要化民成俗,就是让大家都有一个良好的习俗。社会的习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会感觉到家庭教育的无力,学校教育的无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教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孩子到社会中间,在社会风气中间就变了,所以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染缸是清还是浊很重要。尤其是今天跟古代还不一样,古代信息的交流是要很长时间的,有时候一年才能从这个地方传到另个地方,甚至几十年才能从这个地方影响到那个地方,可现在是瞬息之间;社会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整个社会在教育中间的作用。


   当然,一个社会的氛围、民俗的形成也离不开每一个人,所以它又要回到我们每个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扬一点正气,做点善业,整个社会就会正气上扬,大家都会有一种奋发向上,与人为善的风气。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教育我们每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做一点善事,整个社会就有良好的风气,都做善事积累起来就有大善业;而如果每个人觉得做小小的恶事,也不会影响到社会,那么都这样做积累起来就有大恶业。这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分不开的。《儒行》里面讲了1 6个方面,作为一个儒者的形象,有内有外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它简单归纳一下,无非就是两个字,用朱熹的话来讲叫“为人初始诚敬”。如果往前追,追到《周易》里面一句话:“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就是用“敬”规范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要充满着敬,我们的行动要用义来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诚”。我们要充满敬意,我们要讲诚信或者义。为人师表最重要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这个社会。所以身教重于言教,当然言教也不能没有。北师大的校训:“行为人师,学为世范”,你的学问要能够称得上人们的老师,你的行为要能够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我们既要言教,还要身教,而且身教是重于言教的。


二、传道 授业 解惑


   做老师的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呢?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什么道?在韩愈当时的思想里面,这个道主要就是儒家的道,儒家的道场。他还写了另外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原道》,追根溯源这个“道”从哪开始的,又怎么样延续的,我们今天应该担当什么样的任务和责任?《原道》里面所追溯的就是儒家所推崇的道统,就是从尧舜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厖我们日常中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言行举止规范应该说基本上都按照儒家的理念来构建的,而且我们3000年的社会政治制度,也是按照儒家的理念构建的,它在我们传统文化中间起着指导人们日用的作用。另外,我们也看到儒家思想在不断地演变,先秦孔孟荀是著名的儒家,他们三位也是有变化的,之后到了汉代,著名的儒者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个在历史上影响是很大的,也给我们今天一个印象,似乎我们整个传统文化都是独尊儒术的。


    儒家作为日常生活中间的主体没有问题,但若说历史上就是独尊儒术,这和中国整个文化是不合的,中国整个文化是多元包容的。儒家是开端,它不断地吸收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而取得丰富发展。所以,在主体结构里面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儒释道,有很细致的分工,儒治世,与佛治心、道治身相互配合。其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在唐代唐玄宗亲自选了三本书做了注解,让全国独尊儒术,一本是《孝经》,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金刚经》。这三本书非常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的儒释道三种思想,《孝经》是根本,百行孝为先,《道德经》不用说,是道家的根本,《金刚经》也是中国佛教最根本的经典,所以从唐玄宗开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格局。刚才讲的董仲舒已经是儒学新阶段,他的儒学接纳了墨、道、名、法、阴阳五家的思想,都归纳到儒家里面去,因此董仲舒时期是新时代的儒学,综合了各家,所以他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这种形式下的儒术,儒术到汉代已经有了大发展,包含了其他各家。


   到了宋代以后的儒家呢?又有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老是称宋代的儒家是新儒学,这新在那儿呢?主要是把佛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也包含到儒家里面去,所以使得儒家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儒家的根本——理学,都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提升出来的。因此,我们讲儒家一定要知道其发展背景,有这样一个历史。把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把佛教的思想吸收到它的思想里面去,所以儒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明以后理学有了复兴,就是因为它吸收了这些思想。那么到了近代又出现了新儒家,可以说从康有为开始,这个新儒家又新在什么地方呢?就新在吸收了西方的精神,我们看一看康有为的《论语注》,这些最基本的解释儒家的著书里面,当时西方的科学的理念他都吸纳了,包括西方当时出现的自由、平等等思想,他也都吸纳到儒家里面来,我们说这又是一个新儒家。


    所以简单地讲,儒家发展阶段从先秦儒家孔孟荀,然后董仲舒,然后康有为厖但是其核心没有变,不管内容如何丰富,落实到做人这个原则上去,强调知行合一。知行的问题,历史上的讨论也是很多的,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但是总的来讲我们要言行一

致,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儒家反复强调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别人,你不能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那可能吗?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做老师的也一定要做到,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老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传什么道?传儒家之道,如果讲的更开阔一点,传的是为人之道。


    授什么业呢?授业并不是教一点知识就行了,而是去教人们怎么样去把握知识,怎么样去发现知识,怎么样去发展知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去运用知识,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他才能够去运用知识,否则的话知识就是死的。运用知识以后它才会活起来,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授的业是为学之方法。


    解什么惑呢?人人都有惑,惑的产生是因为有“蔽”。荀子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解蔽》,人们常常被片面的东西遮住了眼睛,看不到整体的大局,解惑就是解片蔽而带来的惑。每个人的惑都是因为看问题不能全面地看,平时钻到牛角尖里面就钻不出来了。所以为人师要传为人之道,要授为学之方,要解片蔽之惑,任务很重!所以首先作为老师就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对自己的事业要有所敬重,要有所敬畏,不断地丰富、提升自己的业务。


三、敬业乐群 要有“两颗心”


    教师也是一个“医生”,唐代的孙思邈,我们尊他为“医圣”,他就有一本书叫《千金要方》,里面讲了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一些条件,第一个题目就叫“大医习业”,大医学习什么东西?他就讲到作为好医生应该全面的掌握整个治法,不光只懂得医道看看医书就行了,你只片面地知道一些医理那不行。要不断学习,扩大眼界,提升业务水平,这就叫做敬业。敬业乐群,这是《礼记?学记》里面提的。但是《礼记学记》里面提到的“敬业乐群”是讲我们要努力学习,要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互相切磋。后来这个“敬业乐群”成为人们对于自我修养的一个要求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尊敬和敬畏,对于跟自己共同从事这个事业的人,要跟他们和睦相处,打成一片。我小的时候看到商店里面都会挂着“敬业乐群”,现在看不到了。我曾在90年代去韩国,居然在韩国的政府办公大楼里面看到他们挂着“敬业乐群”四个字,我当时很感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人家很重视,我们自己却看不到了。所以一个人要尊敬自己,要尊敬他人,还要尊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尊敬了我们自己的事业以后,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觉得做教师非常重要,要比一般的人多“两颗心”,一颗爱心,一颗耐心。有了这两颗心我们才能够把孩子教好,把学生教好。过去我们老讲要把书院当家庭,要把师长当父母。但是这个又跟小家里面的父母不一样,父母的爱心,有的时候常常会变成溺爱,所以教师的爱心比家长的爱心更要难做,因为他要把握一个分寸。严而不厉,很严格的要求,又不似非常厉害,让大家不敢亲近你,所以这其中有一个分寸的掌握。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仅要像家长那样、父母那样爱自己的学生,还要以一个师长的不断上进的态度去教育学生;然而,孩子或者说年轻人,他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让他们的想法能够有所提升,还要有一颗耐心。


    师德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讲,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做好一个人,我们要把握住最基本的东西——敬和诚、敬和义;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敬业以外,还要多“两颗心”——爱心和耐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