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彭林:礼与中国文化

时间:2016-11-23 浏览:4562

     今天我们谈礼的问题,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历史的原因,第二个是现实的需要。现在中央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源泉和土壤。那么这块东西要把它继承起来,要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从土壤里长出新的东西来。所以我们从弘扬五千年文明这个角度,每一名老师尤其有责任了解文化当中的礼和乐。另外,我们感到非常紧迫的是,现实生活里面,礼已经荡然无存了。这让我们每个人感到脸上无光。我们到欧洲去到东南亚去,在大街上看到大喊大叫的几乎都是中国人,不肯排队,穿着暴露,在公共场所没有起码的尊严,现在这个现象到了世界之最,我敢说,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老百姓没有教养。西方人有句话:现在的中国只有富人,没有贵族。所以现在把中国的富人叫“土豪”。如果现在不及时刹车,很好的控制,社会发展将会很困难。那么,现在中国人没有教养到什么程度呢?我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国人因为让座大打出手。现在这种文明的程度令我们感到无地自容。难道我们要建设的是这样的社会吗?我们在这样的社会有幸福感吗?


     从机场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墙上:“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我们到外地,“做杭州人”“武汉人”“济南人”厖这口号到处都是。可是,口号能治国吗?它没有落实到我们社会的底层,没有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什么叫文明有礼?有礼是什么样的,文明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说清楚。口号解决不了问题,搞久了大家会对此疲劳、厌恶。因此,我们要把很好的口号变成现实。


一、从法国人的礼貌谈起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礼仪专家把奥组委的领导说动了,要求在中国大量推广西方礼仪。西方人确实有一个讲礼貌的传统。尤其是法国人。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过梁启超先生写的《再到凡尔赛》。所以我第一次到法国的时候就一定要去看这个地方。当时大概16世纪开始,凡尔赛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这座建筑群建成以后,贵族们就开始考虑,我们该怎样显示贵族身份呢?所以他们就制定了一套礼仪。这套礼仪主要是上层上流社会进行人际交往的一套方法、规范,整个下层社会是没有的。所以法国的形象就从礼貌开始,所以所到之处给人的印象是优雅、客气、殷勤厖这一套礼仪迅速地由上层开始做,渗透到下层。所以到17世纪下半叶,法国人的礼貌就已举世闻名,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这些被学者不断地提升和发挥。17世纪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宣布“礼貌是一切律法的最低标准,必须被最广泛地遵守”。这不是可要可不要的,必须被“最广泛地遵守”。这一点文化自觉自律都不懂,还谈什么法律。


1. 礼仪是社交活动中的核心


     在贵族看来,穷人是不互相致敬的,“他们不懂得鞠躬”。我这次在法国,年初一那天,有朋友请我们到传统的会所吃饭,我看到墙上都是十六十七世纪贵族的一些图,人都带着礼帽,手上拿着拐杖,见到人都是要鞠躬的。连鞠躬都不懂,是被人看不起的。然而,如果你原来很穷,如果一旦达到了一定的文明标准,对于致敬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在国王或是显贵们的会客厅里,致敬时要一躬到底。当时法国的鞠躬在贵族阶层里是不得了啊,某些资产阶级在晚宴前会非常焦虑,是因为他怕自己不小心违反了礼貌规则,并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我们会显得很可笑,毫无疑问,这比被绞刑更悲惨”。成为大家的笑料,口诛笔伐,弄得你在这个圈子里呆不下去,说明你不具备在这个社会阶层生活的资格,他们很看重这个东西。


2. 致敬的学问

     在致敬时,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弯腰弧度。从将军到乞丐,从自命不凡的人到恭敬顺从的人,存在着无尽的变化,即使是再精准的数学论文也无法说清楚。看一个人的致敬方式就能知道他的性格特征:你是高傲的,还是单纯的,是好好先生,还是无礼的,和蔼的,冷淡的,侮辱性的,地位低下的,天真的,严肃的,骄傲的,忧愁的,不安的,悲惨的,大胆的厖每个人的心态教养,一个鞠躬就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能在打招呼的时候激怒对方,而另一些人则可以触动并感动对方。在这一瞬间,双方的社会关系和微小的地位差别都会被明确地表现出来。他们之间甚至要经常对此点评。


3. 法国式与英国式的致敬


     致敬的主要方式是鞠躬,可以是点头或者是弯腰,倾斜的角度也各不相同。20世纪初,尚邦曾把致敬方式分成法国式和英国式,法国人的致敬方式是“柔和的,友好的,优雅的”,是古时候绅士的文致敬方式;英国式致敬则在当时的沙龙里很流行,尚邦认为这种方式缺少优雅风度。我去年去法国,跟一些朋友聊天,他们就说到谁谁谁的儿子是高中生,啊呀!那个男孩往你面前一站,你马上就有一个直觉,他一句话不讲,就知道这是一个贵族家庭出身的孩子,气质非常好!这是被人羡慕的被人尊重的。假如孩子在你面前站没站相,一张嘴就露馅了,你会看得起他吗?你会尊重他的家长吗?英国人的鞠躬,被法国看不起,认为不够优雅,认为你们的文化比我们差多了。因此英国人在富起来之后就悟到自己身上一定要体现文化。


     提到法国大革命,我们就觉得是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其实不然。现在法国人提到大革命跟我们提到文化大革命差不多。法国大革命把礼仪彻底毁了。我们文化大革命把礼仪说成是温情的虚伪的面纱,要把它撕掉,法国也是这个问题。以至于后来社会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次我到英国牛津,感到非常失望。我们在十字路口看见闯红灯的都是老外。在公共汽车上也是喧闹,旁若无人。


4. 观念的转变

 

    最近香港有个朋友是中学校长,希望我去那里讲讲。现在的大学生不得了,占中的,敢指着校长的鼻子骂校长,以为是个性解放,其实连人样都没有。据统计青少年眼中最无法忍受的恰恰是一些违反礼貌规范的行为(如侮辱老师占96%,不尊重父母占94%),很多人觉得这要比那些可能会遭到刑事处罚的违法乱纪行为(比如考试作弊、打黑工、吸毒)更严重;当局和“老一辈人”眼中不礼貌的行为,在1968年五月风暴那段时期还被说成是一种摆脱束缚的正常表现,是自我展示的合理需求,如今已(再次)被公认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现在一给大学生讲礼,就说你束缚我。我说人都需要束缚的,那我给你讲法律,每一条都是束缚的。


5. 礼仪影响交通安全


     现在礼仪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发展。1960年,约30%的法国成年人驾驶汽车;到21世纪初,这个数字增长到80%,达三千万人,他们同时行驶在公路上,互相不容忍,互相妨碍,互相侮辱,互相擦碰,互相撞击,互相造成伤害,互相夺去生命。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吗?不,这是一个人口六千万,而且很多人都没有教养的国家。车祸就是没有礼啊,就是这么造成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去年的一个发言当中就大声疾呼,要重建他们固有的礼,布莱尔当时已经表示要向不礼貌的言行宣战。


6. 法国人的觉醒


     2003年法国就明确表示要向不礼貌的言行宣战,强调必须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文化”。法国政府各部门的态度出乎意料的一致:教育部长觉得应将礼貌定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交通部长则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文明礼貌驾驶日”。2003年0月,据《费加罗夫人》杂志的民调,同意必须建立一种“相互尊敬的文化”,持该观点的民众超过70%。在法国人看来,希望他们的子孙继承的各项传统美德中,文明礼貌已跃居第二位。西方人那么开放,现在也觉得无论如何还是要讲礼貌,这就告诉大家西方人建立礼仪的过程,现在还是要回头。


二、中国重礼治


     我们中国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礼仪是人类共同的特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一套自己的礼仪体系。除了野蛮民族没有,其他民族进入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的。而中国的这套礼仪要比西方先进。西方人主要将礼仪看作上流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一种技术。而中国人的礼仪是跟我们人生的进步,我们要成为君子,成圣成贤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地说说,礼仪在中国有多重要。在说起这个的时候我想起有人说中国礼仪博大精深,随便舀一勺都是精髓。他说这个话说明他对礼仪还不得要领。我们看看学术界的权威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逃到日本,后又逃到欧洲,亲眼看见欧洲人欺负我们中国人。我希望大家去看看梁先生一本书叫《欧游心影录》。梁先生开始很迷信西方的文化,然而当他看到他们把牛奶倒到海里,把白糖放在鸡心项链里厖梁先生意识到我们不能学帝国主义,日本就是学军国主义,学成了欺负别人。所以,他从西方回来鼓吹人类文明有两个坐标。世界上有两大文明体系,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主要是中国文明)。两大文明归根到底,即是“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此可谓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钱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礼是核心,这个没什么争议的。大家知道,孔子要“克己复礼”,回到周公制礼作乐那里。我只能说君子要博学,但是光是博学是无用的,博学的同时,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述而》)孔子的核心是“仁”,这一定是和礼内外相辅相成的。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礼,王之大经也。”(《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左传》昭公十五年)还要怎么说,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啊。


     现在民间很多人要学国学,怎么学,我把这句话送给你,“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方法路数要从诵读经典开始。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中国的经典是我们价值观体系的载体。我们中国人怎么生活,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人生理念是什么?读了经道理都懂了,最后要落实到礼。我们儒家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礼来实现的。既懂经又懂礼,“礼者,履也。”最终,你会走向“士”,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有学士、硕士、博士,人生最高的学衔叫“院士”,现在很多人专业上达到了,品格上远远没达到。我们忽略了这个“士”,只看到了前面的“硕”字“博”字。 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司马迁说要防范于未然:“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我们现在只看到法之所为用者,看不到礼之所为禁者。看不到礼是隐形的,给你挡了多少东西在外面,都是礼的教育。“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汉书?礼乐志》)我们一方面抓法,一方面还要抓礼乐的教育。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总结三代上下治乱得失,以礼为总纲,认为三代而上治 “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治国纲领:“治国以礼国理民一出于礼,用礼引导民众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在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朝夕从事”,“安习而行之”,“迁善远罪而成俗”, 故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他这个书是写给皇帝看的,此书从三家分晋说起,开卷第一句便云“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意味深长。整个事情围绕礼与非礼来谈的。


     顾炎武认为要自治,文化自觉,都要用礼:“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厖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顾炎武《日知录》)曾国藩对此特别推崇:“盖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他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治国纲领:“治国以礼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礼乐达于天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专取礼自治,这个局面一下就太平了。这个文化自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通过学习,以礼自治后,要以礼治人。我们每个老师都懂得以礼自治,而不是搞体罚厖从内外两个地方来看,把礼扔掉了这个人还怎么谈道德呢。从外面来看,离开了礼,行政就是乱搞啊,治国说到根上是治民,把民治好了就没什么治不好的。当初四个现代化全是物质方面,唯独丢了一个现代的“人”,我们很少提人的“现代化”。60年代耶鲁大学一位教授向钱穆先生请教什么是中国文化,钱先生回答:中国文化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所以“你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钱穆与七房桥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包饺子走出去,不是中国结走出去,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怎么样让全世界的人民去认识。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我们中国人讲的礼一定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所以《左传》君子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后面第一句话写“礼也”,国家甲把国家乙打败后占领不走,后面就写“非礼也”。这个礼不是局部的短暂的真理,是“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 乐记》)孩子孝敬父母还要讲时代性?到什么时代都是这样,中国人讲的礼就是道德理性,作为灵魂作为核心的规矩。道德理性无所不在,儒家经典《周礼》六篇: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秋官是管司法的。法在中国属于礼的一个部分。还有一部,孔子教弟子的叫《仪礼》,十七篇:冠、昏、丧、祭、射、乡、觐、聘诸礼。冠,就是成人礼。好多人以为成年了就成人了,其实它不等于成年礼;婚礼,怎么组建一个家庭厖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当孩子走到人生关键的节点,那么家庭社会通过一个仪式给予必要指导,对于他人生的意义是非常正面的。儒家的政治理想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那么《礼记》四十九篇之一《礼运》就是有关这一目标的权威论述。我们人跟自然怎么相处呢,《月令》里面规定十二个月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春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怀孕的兽,我们都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全世界哪个国家是这样的?《学记》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学理论的著作,这在全世界都是很超前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


三、礼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我曾在清华开一门《中华古代礼仪文明》课,竟然有同学问:老师你这课有什么用?我说让你有个人样,有用吗?我到国家体操队讲课,自由体操,一个方的地毯,运动员到角落里一站,就一个举手,告诉裁判我在这里,那裁判马上第一个分就打下来了——印象分。谁不想有个好的形象呢,形象怎么样是跟礼有关的。所以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礼。孔子在春秋乱世就很忧虑喽,为了可以做诸侯天子,儿子杀爹,弟弟杀哥哥。畜生做不出来。“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那么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就是人会说话。大学里辩论,比谁的嘴巴厉害,不比谁做的好,这个导向非常不好,鹦鹉也会说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厖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我们人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想这符合于礼吗?如今你长得像个人,可是你身上看不到礼。尽管你能说会道,可是你的心还停留在禽兽的阶段。所以有圣人起来了,制定了礼来交给大家,使其身上有礼,而且要自别于禽兽。禽兽是无序的,人是有序的,禽兽是贪婪的、残暴的、无耻的,人要跟它相反。


     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中国人看来,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一个阶段是体质的发展,我们考古学家发现在东非肯尼亚,编号为1470的头骨,那个时候我们都站不直,后来我们花了将近一万年,就是北京的山顶洞人,一直到现在我们挺起胸膛,花了两百万年,走到这一步我们是不是就已经结束了?不对,用儒家来讲,你还有一颗心哦。所以尽管长得人模人样,但是那颗心还是禽兽之心。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们不够纯粹,什么时候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心,我们的任务才彻底完成了。修身养心,是要你把那颗残留动物野性的心去掉。这里我们要套用清华的前辈,梁思成的话,他认为大学里很糟糕,学文的不懂理科,学理的不懂文科,那是“半人”。我们的心还不行,还不是一个纯粹的人。



四、中华礼仪的特征及作用


     我归纳礼就四个字:敬、净、静、雅。敬:通过肢体动作与语言文字向对方表达敬意,是礼仪的基本内涵。这个和谐社会喊了八年了,为什么还是不和谐呢?因为基本的大家不尊重,不尊重怎么包容呢,怎么进步呢?我们中国人非常智慧,就是要多看到人家的长处,多为别人着想,“礼者,敬而已”(《孝经》)就是表达对人家的尊重罢了。这个敬,不得了啊,我们要敬父母、祖宗、祖国、人民、同事厖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敬爱之心,就是孔子所讲的“仁”,后面我要细讲。净:保持身体、服饰、器具以及场所的洁净,是礼仪的起码要求。君子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衣贵洁,不贵华,干净是对人家的尊重,所以现在我们学校里面我是主张,校园就是我们的家,家的干净要靠每一个人。厕所不要雇人去扫,学生自己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当过八年中学教师,我们轮流打扫厕所,每次我都带头干,第一个进去,学生没一个敢偷懒的。我有一次坐车到日本一个山里面的厕所,干干净净一点臭味没有。现在我们把家里那几十个平方弄得干干净净,楼道就乱七八糟,外面就像个大垃圾箱。我们这 种 习 惯 没 有 人教,中国人脏啊,我们很有钱,但是我们的生活没有质量啊。静:言谈 柔声平和,环境安静不喧,是礼仪的必要前提。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嚷嚷,到处喊,隔着马路喊,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我们现在坐飞机无论到日本、韩国、欧洲,大家在公共场所是不讲话的,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看风景,要么看书,因为环境是公共的。空间是公共的,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们的小孩也喜欢叫闹,尖叫。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说话要轻声。雅:举止有度,进退从容,谈吐文雅,是礼仪的高贵之处。有人写了本书《礼与美学》,礼一定是雅的,它是经过设计的,经过研究的,一定是吸引人的。所以为什么人家说你富而不贵,因为你身上看不出有文化的气息。你看看《围城》,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说话很雅,两个人好久没见面了。哎呦,王兄,许久不见,在哪里得意啊?在哪里高就啊?这是有文化的人说出来的话;你们看过《沙家浜》吗?胡传魁就说,在哪里混那?混的不错哇!那一看就土匪嘛!


1. 表达尊重的方式


     语言就要使用敬语与谦语;容貌要庄重与真诚;服饰要整洁与紧束;坐立要侍坐与退立揖让,长先与幼后。表达尊敬就一定要自己谦虚。中国的礼仪把我们的文化融进去了。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周易》,我经常问他们你觉得里面哪个卦最好,《乾》卦、《坤》卦,不对,里面最好的一个卦叫《谦》,除了《谦》这个卦之外,几乎每一个卦的六个爻总会有一个爻甚至是更多是不太好的,只有这个卦六个爻全是好的,下面三个爻:吉而无凶;上面三个爻: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故如此也。”(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我们现在不是要求吉利吗,这是吉这是利啊,你想一个人一辈子很低调很谦虚,他出不了大问题,当然这不影响他奋斗进取。可是他跟人相处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天外有天,他低调,这样的人他一生会非常好,无凶亦无害。谦虚是一个道德高尚者的庄严气象,能做到谦虚,这个人有教养;反过来你不谦虚,你栽跟头就文在眼前。我爸是李刚不马上就栽跟头了。现在好多人,最浅显的观察,他就是不低调。所以谦特别重要,我们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一个人生的态度。这东西要表现在言谈举止中。大家知道周公的儿子叫伯禽,武王克商以后本来要把周公封到鲁国去的,可是周公在中央重任在身,于是把他儿子封去。于是周公诫伯禽曰:“《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身,谦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古书上有个故事,周公教训伯禽,伯禽小的时候没大没小,周公当时日理万机没时间管,一看他桀骜不驯的样子周公过去就一巴掌。伯禽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很害怕,于是他就找一个叫商子的人帮他,商子听了后说这样吧,你明天去南山上看看,也许就找到答案了。第二天伯禽到山上一看,长着两棵树,一棵叫梓树,一棵叫桥树。回来后商子就问看到什么了,伯禽说看到两棵树。商子便言:这两棵树代表什么呢?一颗桥树非常高大,是为父的样子;那棵小树弯着的,很谦卑,这是做儿子的样子。伯禽一听就明白了。第二天他看到周公来了远远地就鞠躬了,态度就变了。周公听闻此事后称赞商子是个贤人。因为后来这个儿子是要到鲁国做国君的,你这么傲,以后谁会尊重你帮助你啊!再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了礼贤下士,他一饭三吐哺,因为他谦虚,他懂得尊重。


2. 美称对方的事物


     我们中国人原来有一套敬语,还有一套叫自谦语,后来被日本韩国学去了,现在中国人不会了。比如已婚的夫妇出去后,男方要介绍妻子应该叫什么?爱人?“爱人”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面是情人的意思;“老婆”也不雅;“夫人”,大家觉得挺高雅吧,这最不好了。大家不读《礼记》,天子的配偶叫“后”,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夫人”也是敬语是尊称,只能用在对方。正式场合不可以叫老婆,夫人,爱人,而应该叫“内人”。到台湾、日本去也都叫内人,也可以叫内子。那么问题来了,女方怎样介绍丈夫呢?可以叫外子。如果是对方父母怎么称呼?“这是令尊吗?”称“令尊大人”,“令堂大人”。若你碰到一个台湾人你用这一套跟他聊,他会高看你一眼。现在一些电视上主持人也很有意思,坐在长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有一次被采访对象是一位老先生,人家出来了,她坐着跟人家握手,到最后嘉宾讲完了,也是坐着,这太失礼了!我们初次见面,日本人说“请多关照”,中国人见面说“久仰久仰”,是什么意思?您是一座高山那,我长久地仰望过您啊,高山仰止。还有“幸会”,很荣幸跟你会见。“改日到你家里看你……”好不好?不够雅,可以用“改日到府上拜见”。人家送你礼物,感谢的时候要说承蒙厚赐,承蒙厚贶,这就雅了。南京东南大学一个校长,一次接待江丙坤,人家一说就孟子怎么说的,孔子怎么说的,他说那顿饭吃的压力非常大。人家都会的啊,只有我们不会啊,人家吃饭的时候说“请用,请多用,请慢用”,我们:“吃吧吃吧厖”;别人送篇文章给你,要称“大作,华章,瑶章”;收到人家信叫“大函、大翰、惠示”,我们可以学一学,不然人家看不起你的。


3. 谦称


      你们知道“称孤道寡”是什么吗?《老子》“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 谦称自己“臣妾”,臣妾在甲骨文里是奴隶的意思。司马迁《报任安书》自称“牛马走”,称自己就像可以驱使的牛马一样。假如一个人给你书信,讲到“我”的时候可以自谦“仆”,日语里现在也是这样。讲到对方称“阁下”,自己则是“在下、晚”。谦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君、家严”,母亲称“家母、家慈”。我前不久去马来西亚,在报纸上看到一家里有人去世了,在报纸上写的讣告,全是文言文的!菲律宾也是这样。我找了一些人,其中有正教授在下面,不懂。


4. 礼何以能治国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治理国家有两种,一种是“道之以政”,法律出台引导大家不要做某些事。老百姓都整齐用刑,但是他的羞耻之心没有树立起来。只要不被罚,我该干嘛干嘛。但我们要用道德来引导大家,我们不是禽兽,人是万物的灵长哦,要讲道理,怎么样才能使民风非常整齐呢,那就是礼。一条条的老百姓就知道,这是非礼的,不能做。因此,礼是修身与教化之具。德和礼相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我们要做到君子圣贤一定要学礼。“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礼义不行,教化不成。”“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子路有一天向孔子请教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提到四个人,如果你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没有私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艺,具备了一项,你就不得了了。但还不够,还要加上礼乐,你才算是成人了。

     最后,我用钱穆先生《新亚遗铎》中的解释:“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惟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礼乐,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内。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理想。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成人。无礼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安的社会。无礼乐的天下,将是一个不安的天下。”

(高丹 整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