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诗词教育,让孩子感知美,欣赏美 发现美和创造美— 中小学诗词教育研讨交流

时间:2024-04-23 浏览:10

2023 年 12 月 9 日,海淀区教科院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教师就诗词教育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向在座的嘉宾介绍了书院的传统文化课程培训定位,阐明了本次研讨交流的主旨,希望大家对书院的诗词培训课程提出建议。她强调,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华诗词教育要选取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篇目,通过学习诗词,让学生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学会鉴赏诗词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诗人的胸襟气度,对学生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产生正向影响。所以,敬德书院的诗词课程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文化的熏陶,是一门通识课程,让教师通过诗词的学习先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形态,进而再用这种文化精神和形态,影响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敬德书院诗词培训课程的定位。


一、要注重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属性


北京语言大学王培友教授认为,中国古代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知识架构的士人的人生体验、济世理想和起伏升沉的精神书写。因此,教师要对诗词蕴涵的文化精神、思想境界和复杂的人生体验等要有所体悟。比如,程颢有诗句:“云近风轻近午天,随花傍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诗中有对天地生生不已、观天地生意、玩物从容、乐意等理学思想的书写。而生生不已是天地、人、物之性的呈现,是造化之用,呈现为“文”。如果对宋明理学不熟悉的话,就无法体会此诗“言理”之精微高妙,也就难以理解《千家诗》编纂者为何会把此诗放在开篇。


1.png3.png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杨子彦研究员表示,诗词富有情趣和理趣,可从多个角度予以研究,比如神理气味,兴象神韵。诗词又不仅是诗词,就像戴震说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诗中有美,还有真和善,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他们的意义都不止于诗歌,还滋养和培育了民族情感,代表了一定时期国家和民族心灵的高度。


2.png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奔腾教授谈到,诗词教育完全可以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德性教育融合在一起。中国传统的诗教,也是这么做的。因为诗教的这一特点,它在中国的经学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白居易《与元九书》说:“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斐副研究员认为,经史子集是一个系统,皆以人为中心。诗词书写的美好的情志,就是经学阐发的义理,也就是道、德、内圣外王等,正像《论语》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不过在书写前三者的体验,如果对这三者不了解,很难把诗词讲透、讲深。


二、诗词教育现状以及应对方法


马奔腾教授认为,当前诗词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化问题,重翻译和记忆,轻审美情趣的感悟,教学程序一般为展现作者生平、梳理诗文大意、分析修辞手法等。过于重视知识性,对情感性、审美性重视不足。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诗词的个体性、情感性、意象化等特点才能对教学有所裨益。


4.png中华诗词研究院副编辑王贺认为,当前诗词教育存在重应试轻兴趣、重讲读轻运用、重诵读鉴赏轻写作等问题。所以要注重教材的编写以及形成教师一起研读经典的氛围。杨子彦研究员谈到诗词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小学诗词教育有其特点和规律,教师要尊重这一点,能够感受并传递出里面的审美和情趣。如果一味把它当作考试的对象,必须掌握的内容,甚至列出一二三要点,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阻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5.png面对网络化时代对学生学习诗词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董希平教授提出应该建立一个诗词“知识图谱”,也就是将课程所涉及到的诗词的篇目,形成一个文献库,在这个篇目文献库的基础上,有标准的文字版、标准的阐释版,还有对应的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诗人所处的背景,还有作品所对应的经典的讲授的教案,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重要的事件视频、作品吟诵的文本等,形成一个超链接。


北京教育学院张学君副教授也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多是散点分布的,没有体系性。而6.png事实上每一首诗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诗歌发展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他也赞同诗歌“知识图谱”的提法,要把中国历史和中国诗史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大坐标,这样教师在处理每一首单篇诗歌的时候,才会有一种归属意识。这便是中国古诗的通识教学。


如何面对现实情境中学生们的状态,让我们认为的传统瑰宝在他们这一代依然会引起兴趣和热爱,成了专家学者最为关注的话题。董希平教授认为要让诗词通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活起来,比如创建与诗词相关的文创产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接受诗词的熏陶。陈斐副研究员认为,诗词教育要和孩子们的生命和生活发生一定的关联,我们要去了解这些新时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用多媒体的方式普及诗词教育。王贺副编辑提出老师们要引导孩子们将诗词用起来,与自己的生活联系,比如某一个场景能和哪一句诗对应等,这样可以把诗用起来才能够活在我们生活当中,否则它就是一个考试的素材。王培友教授提出应该大力推广吟诵、吟唱、诗歌主题剧、舞蹈等为广大中小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7.png9.png北京语言大学李扬副教授谈到要通过好的故事与切入点,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好的诗词是进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捷径,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也说明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好的内容与故事,古典诗词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改造后仍然会有强劲的生命力。


建华实验学校周文胜副校长也谈到小学教材中存在诗词散点化教学的情况,老师们的诗词素养亟待提升,才能胜任诗词教学工作,才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自信。


8.png10.png在中小学诗词教学一线的与会者谈了他们的教学切身感受与学校诗词教学实践工作。八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王建稳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她在工作中已经在做董希平教授建议的诗词教育知识图谱工作,与工作室老师们编写了相关书籍,分主题进行知识图谱梳理工作。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呼全胜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学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尤其是成立清风诗社,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诗词创作,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深深爱上了传统诗词,爱上了中华文化。


11.png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张晨薇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遇到的现实问题,老师用尽全力进行诗词教学,孩子们似乎还是存在进入学习状态很慢的情况。


当然,谈到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老师们普遍认为到了高中诗词教学会存在功利与审美的矛盾,学生存在对诗词解读的困难,教师也存在诗词素养有限的情况,那么教师会提供一些诗词学习的模板给学生。李扬副教授也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很少,很难与老师达成诗词交流互动的教学场景。


如何解决学生诗词储备单薄、诗词素养不足的问题?所有与会者一致认为,要从小开始,让孩子们大量背诵古诗词,正如呼全胜老师所说,小学阶段就是积累、积累、再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久久为功,让诗词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慢慢渗透在孩子们心灵中,形成他们坚实的浑厚的人文底色,以优雅从容、自信开放的心态面对外在的世界。杨子彦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谈到:通过学习诗词,让孩子们从小就感知到美,欣赏到美,更容易获得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强大的自我,坚定的意志,对抗各种困难的能力,成为生活充实、对社会也有用的人。这大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jpg


三、书院诗词课程培训建议


敬德书院开设过长期的培训课程,如诗词创作课程、宋词赏析课程、唐诗赏析课程,还进行过短期的诗词赏析与创作课程。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了课程建议,比如诗歌史、诗歌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史、诗学词学研究等,这样从诗学理论层面和诗歌学习的广度上拓宽教师对中华诗词的认知与理解。一线教师也希望可以以诗人为专题进行诗歌学习,完善教师的诗歌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


海淀区历来重视开展中小学中华诗词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在中华诗词教育实践探索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中小学,拥有众多在诗词教育方面形成特点的优秀教师。敬德书院通过此研讨交流活动,凝聚了在中华诗词教育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海淀中华诗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敬德书院诗词培训课程提供了学术指导,也为一线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与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探讨诗词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为诗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一起助力于中华传统诗词教育,助力于学生的诗词素养提升,实现诗词教育的育人价值。


3.jp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