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由《论语》感知《书》教的道统心法

时间:2024-01-17 浏览:35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记·经解》


《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孔子许多对古代圣王的嘉言懿行和治国平天下之道由衷地赞叹和向往,这些圣王都是既有德又有业的“盛德大业”,完满地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人物。《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巍巍乎,唯有天是如此高大。天之高大,唯尧能则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和禹他们受禅让而有天下,不是自己求而得之,而是禅让而有天下。这里孔子赞颂舜和禹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春秋之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篡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不与”,表明对尧、舜、禹禅让的称颂,抨击天下无道的现实。他倍加赞赏古代圣王创制的礼乐文明,赞尧曰:“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尧作为天子聪明文思,品德高大,能够效法天道,教化体现。孔子在这里赞颂尧帝效法天道,制订礼乐典章,施恩德于民,取得了丰功伟绩,使人民对他无比赞美。尧生活的时代,天下混乱,洪水泛滥,五谷不收,猛兽逼人,民不聊生。尧为此而焦思忧虑,寝不安席。他任用贤能,疏导河流以排除洪水,烧山焚林以驱逐猛兽,这才使得人民摆脱洪水猛兽的威胁,生活得到安定。在这个基础上,尧又命羲和造历法,测天象,正四时,定闰月,遵循自然规律,指导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能无为而治者,那就是舜吧。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说舜自己不做什么事,而能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当如何晏《集解》说:“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舜能够选贤任能,有贤能的官员具体做事,所以他能够无为而治。舜小时候父亲与后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待他不好,但他信守孝悌之道,20 岁时就因孝悌之道而闻名于天下。在众人举荐和尧的选拔下,他做了尧的继承人。继位后,他遍访四方,选贤进才,使天下大治。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作司徒,办教育,命皋陶作士,掌法律,命益作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都足以说明他能知人善任,所以能无为而治。舜能用人而不自用,所以孔子以无为而治来赞美他。孔子称舜时的《韶》乐,“尽美也,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称颂舜能选贤任能,无为而治。《论语·颜渊》曰:“舜有天下,选于众。”《泰伯》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论语·泰伯》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对大禹事迹的赞颂正是针对夏商周末代那些邪僻的帝王放纵情欲,用度奢侈华丽,极尽骄奢淫逸之事;他们自己吃山珍海味,但在祭祀时却简单草率,没有恭敬心;他们穿着的衣服华丽讲究,但在祭祀祖先或祭天时,所穿的礼服却很怠慢;非常喜欢住高大华丽的台榭、亭台楼阁,但是却不体恤农业水利工程等等,对农民不很关爱。正是由于这样的做法才导致了亡国丧身。对于有国有家的君主,应该从禹之所以兴盛,夏、商、周末代帝王之所以衰亡吸取教训。


1.png


《论语·颜渊》:“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夏赞扬大舜、商汤在治理天下时能够选贤任能,舜在众人之中举用皋陶,汤舜在众人之中举用伊尹,都是任用正直之士而不用枉邪之人,这样就使不仁者不敢胡作非为,也能使邪枉之人变为正直之士。


《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是说禹平水土,使天下人避免了水灾之患,舜禅让天子之位给他;周人祖先后稷亲身耕稼,播种百谷,他后代文王三分天下有耳,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孔子特别崇奉周公,崇尚周礼。他梦想的是让当时天下无道的社会恢复到西周礼乐兴盛的时代,并以此为己任。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韩诗外传》卷三曰:“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知,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所以,孔子对周代礼乐推崇,对周公特别敬仰。后来,他深为感


3.jpg


叹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孔子向往周公之制,传承周公礼乐文明,形成了儒家思想,因此,后世也常常把儒家思想称为“周孔之道”。《淮南子 • 要略篇》也这样说:“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2.png。”周公旦继承父兄文王、武王的事业,掌握了天子的权力,用来安定周王室,而辅佐成王,……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政事,周公便到鲁国受封,用这个办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孔子修治成、康的主张,祖述周公的教训,用来教导七十个学生,使他们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遗留下来的典籍,于是儒学便产生了。可见,先秦、秦汉时期人们就认为孔子传周公之道。隋唐之际的大儒王通特别推崇孔之道:“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中说·王道篇》)周孔之道则是神圣之道,应该顺之而不能逆之。他认为只有周公和孔子才体现了王道之制和王道理想,“吾视千载以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者有所持循;吾视千载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则一,而述作大明,后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中说·天地》)认为周公、孔子是空前绝后的圣人。


孔子推崇古代圣王,提倡效法先王的为政之道,以史为鉴,注重历史的理性精神,对传说时代不敢断然肯定,所以编订《尚书》以尧为起点。尧是传说中的一位圣王,史称唐尧。据说他曾制定过历法,并命羲氏、和氏以历法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以确定农业播种的季节。他在位时,君位实行禅让制,他对舜进行了三年的考察,然后将君位传给了他,结果天下大治。在尧帝告诫舜帝的话中,有“允执其中”的话。所谓允执其中,也就是忠实地坚持中庸之道。


《尚书 • 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舜出身田间,孟子说他与草木土石打交道,与猪、鹿等动物相追逐。虞舜承唐尧“允执厥中”之道,“慎徽五典”,“克从”,“无违教也”(《左传 • 文公十八年》)。而“五典”之道,盖即亲亲尊尊之道。与此同时,他又与时俱化、推陈出新,行“五常之教”。舜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山民而成为“帝”,其根本就在于他以对孝的身体力行而感天动地,被尧帝所看重,也被世人所拥戴。继位后,他遍访四方,选贤进才,使天下大治。


《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是圣王明君,寄予了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3.png《孔丛子·论书》载:子夏问《书》大义,孔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于《大禹谟》《皋陶谟》见禹、稷、陶之忠勤功勋焉,于《洛诰》见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谟》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太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 《吕刑》可以观诚。通斯七者, 《书》之大义举矣。”子夏读《书》既毕,而见于夫子。夫子谓曰:“子何为于《书》?”子夏对曰:“《书》之论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离离然若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凡商之所受《书》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虽退而穷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作壤室,编蓬户,常于此弹琴以歌先王之道,则可以发愤慷喟,忘己贫贱,故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上见尧舜之德,下见三王之义,忽不知忧患与死也。”夫子愀然变容曰:“嘻!子殆可与言《书》矣。虽然,其亦表之而已,未睹其里也。夫窥其门而不入其室,恶睹其宗庙之奥,百官之美乎!”


可见,孔子告诉子夏,通过研读《书》,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可以明白“二帝三王”的道统和治统,这就是所谓的“先王之道”。“二帝”指唐尧与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具体主要有三种说法:(1)夏禹、商汤、周武王。(2)夏禹、商汤、周文王。(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禹史称夏禹。古籍和传说中有关于他治水的事迹,十分动人。《尚书·益稷》称:禹娶涂山氏女,结婚后生子启,“启呱呱而泣”,禹顾不得照抚幼子,径自治水而去。《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驯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汤史称商汤,是商族的领袖。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眼见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汤决心灭夏。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归商。伊尹相传出身于奴隶。汤发现伊尹精通治国之术,就起用了他并授以国政。在他的策划下,武汤积极筹备灭夏。后经历多次战争,夏终于被汤灭亡。武汤反对暴政,任用贤能,施行仁义,也是尧舜以来道统的重要环节。


文王,姓姬名昌。继位时,周所控制的区域并不大,文王采取有力措施,使周的势力有了较大发展。他很重视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周原地区在文王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文王还能够以照顾鳏、寡、孤、独等措施团结族众,在远近方国部落中拥有很高威望,相传虞芮两国争讼,求周评判,见周人在文王率领下“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自觉惭愧,遂相让而去,于是“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诗经·绵》毛传)。为了抑制周的影响扩展,商纣王曾经囚文王于羑里。文王的谋臣闳夭等人献美女、文马等物于纣,文王才得获释。周文王实行仁政德治,是对尧舜王道之治的继承。


周公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辅佐成王平定武庚、管叔、蔡叔叛乱,营建东都洛邑,创立礼乐制度。周代礼乐文化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周礼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亲亲和尊尊上,植根于血缘基础的亲亲与维护宗法等级的尊尊是相互依存的。周公的思想自成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惯、舆论等各个方面,上绍尧、舜、禹、文、武之绪,下启孔孟儒术之运,承前启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周礼一起共同构成周公之道,对儒家学说及道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儒家道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4.jpg


孔子对《尚书》的编订是为了使后人可以明白古代圣王政事背后一脉相承的道统治统。这种道统治统的核心就是二帝三王相传的心法。蔡沈《书经集传序》曰:“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乱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蔡沈认为,《书经》是古代圣王治道的载体,其中最深层的内核,也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授相传的心法——“精一执中”“建中建极”这八个字。其实,“精一执中”“建中建极”就是《尚书 • 大禹谟》中所说的“允执厥中”。


马一浮也说:“《书》以道政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道,在是焉。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梦见周公,告颜渊以四代之礼乐。答子张以殷周损益,百世可知。皆明从本垂迹,由迹显本之大端。政是其迹,心是其本。二帝三王,应迹不同,其心是一。”(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第 59 页)因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与孔子的本心是一致的,所以其用心施政,迹虽不同,不害其本。


那么,二帝三王相传的心法是什么?熊十力说就是执中,并引《论语·尧曰篇》尧传舜“允执其中”来说明。他还进一步发挥说:“中谓心也。心备万理,其感通流行,皆自然有则不过,故谓之中。”(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三,《熊十力别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382 页)而这个“心”也不是普通的心,而是本心或曰道心。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心,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怎么保持操存这个本心,所以就造成了心为形役。人人如果都心为形役,则天地闭,日月食,世界成大黑暗。所以,“千古圣学在宗要,盖在乎是。”(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三,《熊十力别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382 页)


(节选自韩星教授在敬德书院秋季《论语》研读课程班授课讲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