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历程、层次与实践

时间:2024-01-17 浏览:46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 王学斌


未标题-1.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何为优秀。现在我们对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足,从国家到基层都在探索、发掘、提倡、弘扬、创新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我们有一个重新认识自身文化的过程,现在对优秀文化还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第二,面临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还要去创造它,让它更优秀。这就符合返本开新的宗旨,所以才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 6 月 2 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是路径和方针,只有“两创”才能更好地认知、把握乃至创新自身的文明和文化。


许倬云先生讲过,中华文明的优势有很多,但如果谈最大优势无非就是八个字,拥有强大的“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中华文明会把很多不同文明的优良元素在漫长的历史融合中化于自身之内,这个很了不起。儒、释、道都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千万不要把传统文化单单归结为儒家文化,况且儒家文化本身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开放吸收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然后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更新。我们党十年来一直提“两创”,就在于我们有这么高的认知和这么高的自觉,要把优秀文化通过时代要求同更多好的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一、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 年 5 月 27 日讲过这么一段话:“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话其实是有深意的。西方的学者、政要、老百姓看中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是从自身文明的经验和成长过程来看我们,那很正常,拿着他们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一定会有偏差,但我们千万不要拿西方视角来看自己,不是说不能用,但要有自觉,我们的文明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是在我们特殊的文明土壤中成长出来的。我们的特殊不代表我们跟别人不能交流,特殊是我们跟别人不太一样,不代表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须秉持一种开放心态,我们有不同点,但立足本身再去交流,能够更好地成长。同时又有容纳之量,不断消化新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 11 月去曲阜考察,他讲到:“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讲话为我们看待自身文化的态度定了基调,引领整个社会往这个方向努力;2013 年 12 月,党中央第一次提出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 年 9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的“两创”。到了十九大报告中,我们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在我看来,这五年很关键,就是要对方针和理论工具进行系统的讨论和深化,最后方能定型。我们会发现不仅“两创”应用于具体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而且适用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问题,乃至“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议题,已经具有普遍意义了。


今天我们大家可能更多的是从事两个工作:其一就是我们在学术理论上丰富“两创”和“第二个结合”,其二就是做实践工作,在中小学把“两创”落实到每个孩子的心灵视野中,这其实更了不起。我认为“两创”没有高低之分,关键是要落实,真正让孩子们由热爱到对本国文化产生信仰。我这几年受人民出版社之约,写过一部《夏丏尊传》。夏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翻译过一部叫做《爱的教育》的名著,这对我启示很大。只有爱你的文化才能爱你的祖国,才能产生即使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割裂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信仰。


二、层次


“两创”虽然没有高低之分,但一定会有层次,没有层次就无法从上到下把方针落地、落实、落细、落小,所以“两创”的基本定位需要搞清楚。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和内涵的形式进行改造,赋予新的形式和现代表达方式,也就是保留和传承层面。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多的就是创新。实际上就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这是一个规律。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两创”的层次。


第一个层面,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口一定要小,未必要宏大叙事,但内涵一定要深,饱含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讲出一个让我们熟悉的故事。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可能以前上小学、中学、大学,我们很多人古诗从来背不过,但一进入电影院,屏幕一展开以后就忍不住跟李白、杜甫、高适们吟诵名篇。这就是创造了一种古典的情境,让我们能够很快融入那个文化氛围中。如果节目或者产品火了,就会引来大量的游客和观众,能不能接得住,能不能提供大量的更好的观赏场地、文旅产品和接待条件,这就是第二个层面。“两创”不是只谈一些空的东西,一定要能够跟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生活就要生产、就要消费,这很重要。如果市场搞得非常好的话,就能够带来社会效益。我有一次去某个地方调研,最后一天晚上约三位朋友去逛夜市,大家穿的是正装,到了夜市门口发现,一时间很难找到第五个跟我们穿一样服装的人,夜市游人如织,穿的是各种国潮服装:汉服、唐装……以至于我们去饭店吃饭,都不知道谁是服务员,但大家都觉得很自在,整个氛围很自然,那是一个非常自洽的场域。所以第三个层面是要既自在,又自洽,从而提升社会效益。就是让这些喜欢这些文化的人能够觉得我是这里的主人,我能够享受这种产品及其营造出的氛围。实际上再往深追究,无论是教育还是文旅的创举,其背后就是要能够筑牢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大家愿意穿中式的衣服、愿意吃中式的产品、愿意去中式的场地打卡参观,关键在于我们不仅仅是观赏者或者说是旁观者,而是文化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这样才能饱含文化主体性,更好地进行“两创”。这是第四个层面。


三、实践


未来的“两创”应该怎么去做?现在党对“两创”的定位是方针,面向实践、面向实际、面向具体工作。“两创”更多的是需要深化理论内涵。有关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还是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这些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非常丰硕,实证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比如良渚文明通过 2019 年阿塞拜疆申遗全票通过,被一致认为提供了能够印证五千年文明的证据链。但我们还有很多关键点没有考古证明,所以讲不清楚。我们的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一些问题:黄帝是个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尧舜禹是在哪里出生的、他们是怎么建国的、都有什么作为,等等。所以,光靠《三坟》《五典》这些历史典籍是无法完全讲清楚的,确实需要再去丰富实际的考古成果。我认为把传统文化放进思政课,一方面是爱国教育,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也可以说是通识教育,让年轻人从没有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就有一种通的意识,知道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够解决的,一定要有通的意识和通的能力。这样在未来进行“第二个结合”才能在关键问题上打通、讲清楚。所以通识能力很重要。当然,考古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会为我们解决困惑提供非常坚实的佐证。


第二、 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能够为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很多理论支撑。要想为文明形态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没有考古学是万万不行的,但只有考古学也是万万不够的,一定需要多学科联合。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小学给孩子提供这种意识,未来的很多人才就能够自觉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也是通的领域,不再只是为了稻粱谋而去专攻一个学科。


第三、推动“两创”继续深化,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我们有“第二个结合”了,但是“两创”还是要继续深化,因为“两创”只是开了一个头,之后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第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看来,其中有几层含义。大国之间无论是交流还是博弈,不单单只是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其实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通过深入了解我们的文明自身,能够定义自身,这样主动权就在我,而不是由其他人来定义我。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我们活化的各种教育和活动载体,创造好的氛围,让我们能够在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知识积累层面比较好接触的这个阶段,把他们的文化平均线拉高,一旦他们有了最基本的判断力就不会被一些所谓的“国学名师”误导,那么很多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了。


现在我们做很多工作很难,因为大家共识度还比较低,平均线不高,所以说我们党中央所指出的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光讲道德理念、社会风尚、公序良俗,还包括传统文化的基本积累、科技常识的提升等,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为未来建成坚实高耸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厦堡垒上每一个中国人所应贡献的一块砖石。正所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同为教育界的一分子,让我们共勉!


未标题-2.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