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古老的生命智慧经 — 《黄帝内经》概述

时间:2024-01-17 浏览:51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 王利敏


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在林林总总的历代养生书籍中,价值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黄帝内经》。这本书有医学之宗的美誉,也被后人奉为养生圭臬,但其内容却远不止一部养生书或医书。它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长命真经,是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去病之道的宝藏。


一、成书背景


1. 为什么是“黄帝”而不是“皇帝”?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多被视为神圣化的人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指的是远古时代的伟大部族、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很多古代典籍冠以“黄帝”二字,多为溯源崇本,以示学有根本。


2. 为什么是内经,而不是外经?


内经主要讲理论和心法,外经主要讲具体的事情和技术,而且外经的卷数一般都是内经的一倍以上。《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中医理论和心法


3. 成书年代?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


二、为什么要读经典


1.png1. 何谓经典?


经典,就是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中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2. 何谓中医学经典?


中医学经典所阐述的是医学的基本原理和诊疗法则,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常规和规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20世纪70年代的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经典。


3. 如何对待中医学经典?


用文化阐释经典,从经典理解文化 ;从临床解析经典,用经典指导临床。


4.《内经》思维方法影响中医学术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整体间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认为疾病是人体不能适应环境所引起的各部分功能失去和谐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其所研究的对象,是生存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的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也就决定了其在诊治疾病时,不是着眼于人体局部的病灶、致力于解决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而是充分考虑到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如时间因素、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


三、文化研究


1.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


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独特贡献,一是重视自然与人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


2.png2. 哲学观念背景


整体观:一级整体观体现为“气一元论”,解答世界的本源问题。二级整体观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派生出的“五行理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理论。


恒动观:《内经》中的恒动观贯穿于对宇宙、自然和人的认识。


其一,就宇宙而言,一方面,宇宙由“气”的运动而来。另一方面,由“气”的运动而来的宇宙又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其二,就自然而言,一方面,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等变化源于运动。另一方面,自然事物的生、化、变又是运动的表现。


其三,就人而言,首先,人的生命过程是恒动的。其次,人脏腑经络之生理活动是恒动的。再次,人身之疾病过程是动态的。最后,医生之治疗也应该是动态的。


辩证观:首先,就阴阳的涵义而言,阴阳是天地之道,是对具有二元对立性质的事物双方的抽象与概括。


其次,就阴阳的属性而言,一方面,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篇便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2.jpg


另一方面,阴阳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定性。《素问·阴阳别论》“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再次,阴阳还具有多层次性和无限可分性。


最后,就阴阳的关系而言:其一,阴阳是对立制约的。其二,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其三,阴阳是交感互应的。其四,阴阳是消长转化的。


3. 人文精神背景


“上工治未病”的健康思想:《内经》主张通过养生防病、早期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增进健康、呵护生命的目的。


“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仁者爱人”,《内经》认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实现“仁爱”的途经与方法之一。


“病为本,工为标”的人文关怀:《内经》认识到人文关怀对医疗活动的巨大影响。


自然精神:《内经》之自然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养生观和治疗观上。养生观的自然精神:其一,提出形体将养“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落实到操作层面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二,提出精神将养“恬憺虚无”的原则。《内经》精神将养的“恬憺虚无”原则主要继承了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强调保持思想的清净和精神的超越。《内经》治疗观之自然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思想上。


中和精神:“中和”即中正谐和,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时采取适度恰当的态度与方式,勿太过、勿不及,从而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中和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内经》的“中和”精神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中和”是天道变化的谐和状态。天道“中和”则自然界祥瑞向荣;其二,“中和”是人与天地的谐和关系。天人“中和”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其三,“中和”是人与社会的谐和关系。人与社会“和”则年寿得长;其四,“中和”是养生的指导原则。“中和”养生包括“和五味”“和气血”“和神”“和情志”等。


健康观——《内经》关于健康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体能适应自然环境;心与身的和谐,即生理与心理协调;气与血的和谐,即人体内环境协调。健康是人体生命的正常状态,《内经》称健康之人为“平人”“常人”等。


疾病观——《内经》明确指出其与鬼神没有关系,而是人们自己感受了邪气或者不注意养生等引起的。《内经》把机体阴阳关系的失衡作为了疾病发生的总纲领。


治疗观——《内经》在“人与天地相参”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了三因制宜的治则,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指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因人),按照四时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特点(因时),同时考虑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变化(因地),来确定治疗的方案,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死亡观有生必有死,死亡如同生命的产生一样,不仅是哲学关注的问题,而且是医学需要解释的重要问题。《内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人性论——《内经》在不同的篇章中根据人体阴阳的多寡、五行、肥瘦、脏器的形态大小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阐述。


人生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集中描述了这一点,提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形象。医者的人生境界——上医医国。


《内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医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思想与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黄帝内经》传承了两千多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家之宗,是中医文化史上最神奇、最伟大的著作。它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所包含的养生之道、养生原则和方法,蕴藏着深刻的大智慧。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永不过时,常用常新。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深深的植根于我们的思想当中,它从未离去,也并不是重新进入。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所做的只是唤醒思想中小憩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使之再度爆发其洪荒之力。人生处处有中医:我们要认识到身边的中医药文化,捍卫中医药文化的典籍!为了健康中国!


3.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