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信的教育

时间:2023-11-22 浏览:59

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 | 刘昕雨


我曾读到过梁启超的家书。那个写《少年中国说》的‘任公’,将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当成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并且在他教育子女的家书中也随处可见。在他的影响下,每个子女都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奉献终生。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写信的传统,何谓家书抵万金,是家人的血脉亲情,更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沟通和传递思想的方式。


我的母亲,也曾写过信。非典时期的儿科病房,充满着沉默与消极,那时,一名隔离中的重症患儿,因为无法与父母见面,以为自己被抛弃了,失去了生存的希望,于是,我的母亲以患儿父母的身份给他写了一封信,最终救治成功。


书信上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充满无限希望,给予生机与活力。


书信的力量,一直指引着我,让我的育人之路,走得更加丰盈,更加深厚。


每次接班之初,我便会将信箱带到教室,并说明信箱设立的含义,此后,我便会收到许多来信。除去温暖的来信,我总能从孩子们的文字中,窥见他们的心灵深处。


一、信是一种聊天方式


“刘老师,我很羡慕那些围在讲台前面跟您说话聊天的同学,我也很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个,但是我不敢,怎么办呢?”小文的来信,让我看到了她对我的爱,以及内心的渴望。


我的第一封回信跟她说,别怕,欢迎你来找我聊天,刘老师等着你。但是很久见不到她的身影,于是,在第二封回信中,我这样写:其实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并非只有面对面这一种,写信或许可以成为你和我独特的聊天方式,期待你的回信。


后来,我们成为了“笔友”,一直用书信聊天。毕业后她来看我,红着眼睛对我说,刘老师,您的回信我一直很好的保存着。


我们遇到的孩子各有不同,性格活泼的总是会围在我们的身边,分享个不停,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多去关注和了解,那些默默不语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正是一封信,筑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二、信里看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灵魂深处实现自我觉醒。


在班会课上,孩子们用思维导图写出自己的优点,小葛的思维导图里却写满了:笨、傻、胖、学习不好……看得我很是揪心,于是,我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出了他许多优点。


后来,我收到了小葛的回信,他说:刘老师,谢谢您,我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优点,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我的爸爸是设计卫星的,我想和他一样,可是我从来不敢说出自己的梦想,因为我觉得自己很笨,但是现在我突然很有信心。


在这封信的鼓励下,小葛参加了一个“少年有梦,未来可期”的活动,他的梦想被选中登报了。他写的是:我想联合航天公司做卫星,从太空俯瞰地球这个蓝色星球……


其实,我给予他的仅仅是鼓励与支持。相比于听过,看过更能直击内心,实现自我觉醒。


三、信充满着教育力量


小兰在一年级时,写了很多负能量来信,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因此,我决定用温暖的回信化解负能量的来信,让充满教育力量的回信,改变小兰。第一次回信,是我对他的表扬,让小兰知道,自己被老师时刻关注着。第二次回信,是一封任务信,犯错的小兰不肯道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变得警惕与脆弱,此刻绝不能直接批评教育,于是我用无声的教育方式,唤醒小兰的良知。第三次回信,变成了期待信,于是在我的期待下,他劳动竞赛一举夺魁,读书节表演成功,负能量来信也随之消失了。


脆弱的信纸因何而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因为那上面的文字有力量,寄托着师爱,寄托着最真挚的期待,师生之间的书信只是记录了匆匆岁月中的一个片段,但它可以让思想成为永恒。他们的人生,从一封小小的回信开始变得美好,这也正是书信饱含教育力量的原因。


当育人注入了书信的力量时,这样的教育便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情感。


写信是一种无可取代的,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