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根脉相承 匠心铸魂 ——基于“和·融”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非遗工作坊实践研究

时间:2023-06-05 浏览:3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 傅若乔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学校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少年儿童的熏陶。自 2008 年起先后开设了剪纸、面塑、书法、陶艺、颖拓、毛猴、风筝制作、彩塑京剧脸谱等非遗保护项目课程。2014 年 5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我校与同学们共度六一,总书记还参观了艺术文化长廊和墨韵堂,欣赏了学生们的传统工艺艺术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非遗传承,如何在校园中更好地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进一步深化实践创新,以课题引领下深入开展非遗传承模式校本研究,于 2015 年 10 月成立了非遗传习基地——艺和工作坊。


一、课题引领下的非遗工作坊实践研究


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将研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多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立足面向未来、结合当下时代要求,遵循学校“和 • 融”教育办学愿景,通过五项任务共同达成“和而不同快乐成长,融以共进全面发展”,即:一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活动感悟,实践体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聚焦“和 • 融”,深化研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培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统筹兼顾,尊重差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培树面向未来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情怀理想。五是资源整合,系统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成长,培建新时代新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秉承“培一心养三气举五育融七树强九能”的民族小学“和·融”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和学校办学理念之下,构建非遗“工作坊”传习模式,正是积极探索把非遗传承教育依托基础教育进行创新式融和,从而探索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寄希望于可供全国各学校复制的非遗传承范式。


二、成立学校非遗传习基地,构建工作坊传承创新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坊”传习创新模式,旨在探寻、感知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精髓,激发学生“大国小工匠”之精神和责任担当,以小主人的身份坚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实践中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资源,构建民间工艺“工作坊”传习模式,模式下以我是小小艺术家课程和小小艺术家协会两个不同维度协同并进,推进各级艺术竞赛、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成果展示和文化交流与输出等美育路径的有效实施,通过融合性应用、地域性开发、合作性实践、自主性探究等策略,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传习模式核心理念,达成工作坊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促使学生生成思考、探讨、分享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7.jpg


三、创设民间工艺校本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 民间工艺校本课程,丰富学校教育资源


基于学校“和·融”育人体系,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碎片化的文化体验到整体化的课程实施,创设并丰富了符合学校育人特色的“我是小小艺术家”民间工艺校本课程和读本,建立民间工艺校本课程纲要。以“我想听一听”“我来看一看”“我要学一学”“我能做一做”“我会说一说”为主线,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我校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课程主要围绕彩塑京剧脸谱、面塑、剪纸、颖拓、陶艺和书法非遗项目,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为主线,遵循各项目形式美法则,在贯彻传统工艺实践流程的同时,以发展学生创造潜能为教学原则,紧密围绕学校校本化开发主题项目,结合校园文化资源、校园生活、社会正能量等方面,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导,以各民间工艺项目为最佳载体,教师采用专业、系统、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在激活学生积极探索创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学习技能和创造活动融为一体,在自主创作中,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艺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特别是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挑战,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与应对挑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业展现形式急需变革,走向任务式与挑战式。


学校为拓宽学生居家学习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促使特色课程的延展与有效实施,学校优化民间工艺课程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加速实现课程资源平台化,开发了线上“疫情不到校·居家学非遗”系列课程:陶艺、颖拓、面塑、剪纸、书法(日课一字)等丰富学生教学资源,例如颖拓课程包含:《颖拓——疫去春来》、《颖拓——重返校园》、《颖拓——吾爱中华》等课程内容,师生、家长线上共同浸润传统文化课堂的同时,跟当前社会疫情形势相结合,借助如班级小管家等 APP 组织线上云展,家校互动,加强了课程的多元、多维评价。


2. 工作坊模式的研学,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传习模式核心理念,达成工作坊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促使学生掌握思考、探讨、分享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研究实践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民间工艺传承模式的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通过资料搜集、参观体验、问卷采访、课程学习、技法训练、自我探究等方法进行项目学习,形成综合探索融合性应用、地域性开发、合作性实践、自主性探究的美术综合探索实践研究。


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大课堂,我们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落实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现将以《我是小小非遗志愿者》研学主题为例,介绍以“工作坊”模式进行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学习实践的研究成效。


(1)整体育人思路(结构图)


项目主题以素养立意、深度学习,以及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原则,以此搭建“驱动性任务”“挑战性问题”和“嵌入性评价”三大学习支架。遵循美术学科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即:图象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将“我要学”转变为“我能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学以致用。

6.png


高度重视教学结构化,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运用知识、思维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也是素养立意“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基本需求,落实立德树人。


7.png

(2)实践流程与设计


【京韵悠悠·任务驱动】


遵循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正值文化遗产日学校历年会举办传统文化开放日活动,将课堂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以“我是非遗小小志愿者”为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根溯源·合作探究】


从传统授课变为“工作坊”模式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以“我喜欢的非遗项目”探究学习单激发学生兴趣与关联驱动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


【身口薪传·美育熏陶】


感知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体验与传习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流程并完成非遗作品,不断挑战自我,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专注、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手艺 + 态度),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传习过程利用学校艺和工作坊的非遗社团资源,多课时完成。


【大国小匠·责任担当】


通过亲身实践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学生“大国小工匠”之责任担当,以小主人的身份坚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美共塑·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的形成强调过程性。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反馈,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过程中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依据目标实施有效评价,实施中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多维、开放、多元的方式形成有效的评价。


考察学生个人、研学小组综合素养与能力表现,不仅注重实践过程中体现相互协助、相互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笃学展异。最终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树立学生自信心,重视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延伸·学以致用】


将非遗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鼓励学生设计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继旧开新,学以致用。


四、探索丰富多元传习路径,聚焦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感知民间手工艺(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学生“大国小工匠”之责任担当,助力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团结、和谐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以此与自然对话、与人类社会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中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传习模式核心理念,达成工作坊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促使学生生成思考、探讨、分享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小小非遗志愿者”


学生作为“小小非遗志愿者”对非遗进行研学和宣传。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学探究,利用思维导图和学习单等进行对非遗项目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绘画、拼贴等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多种形式的“非遗小报”进行宣传展示,逐步构建起学科核心素养。同学、老师、家长相互给予评价,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也关注到学生个人、小组、班级整体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表现,设有“资料整理小达人”、“摄影小达人”、“采访小达人”、“排版设计小达人”、“宣讲小达人”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小非遗艺术家”


学生通过感知非遗的魅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艺和工作坊非遗传习基地通过“大艺术家牵手小艺术家”的面授传习形式,不仅努力习练一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更加关注学生能否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传承优秀道德品质。发扬做事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生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被非遗专家认可,通过在校内举办的“拜师会”,学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小非遗传承人。


3.“小小非遗形象大使”


我校学生在校内外、国内外开展的非遗交流与展示活动中,作为“小小艺术家”积极创作非遗作品,传授和讲解非遗技艺给小朋友、大朋友们,展现了我国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4.“小小非遗文创师”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化的文化记忆,为这座城市烙上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学生通过深入挖掘身边丰富多彩的非遗素材和资源,设计制作出了如“颖拓团扇”、“剪纸书签”、“彩塑京剧脸谱挂饰”等非遗文创作品。特别是作为六年级即将离开母校的学生,设计创作了结合书法和颖拓的文创作品——“民小诗画”以回赠母校,传承非遗的同时抒发自己对母校的感情。


五、学校非遗教育成果呈现


多年来,艺和工作坊师生团队开发了“我是小小艺术家”系列校本课程资源读本,出版《经典碑帖临摹要领与集字字贴》,承担多项国家、市区级非遗相关课题研究,数百名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传统艺术类竞赛并取得佳绩。学校也多次主办了市、区两级非遗研讨会和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分别在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非遗科学城等场馆举办大型非遗书画展,播报于央视频道、北京新闻、这里是北京等电视媒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获得“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称号,2019 年获得全国“书法教育实验校”荣誉称号,2021 年荣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


六、未来学校非遗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思考与展望


1. 加大非遗课程在校普及,在不同学段设置学习任务


在最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具有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等特点,其中就加大了对传统工艺(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任务在不同学段的设置,1-2 年级体验传统工艺,3-5 年级学做传统工艺,6-7 年级传承传统工艺,8-9 年级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学校需要继续加大传统工艺课程的普及,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发挥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重要作用,使学生从更深邃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得到熏陶与化育,弘扬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8.jpg


2.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探索优质校园文创传播


更好的加强民间工艺保护传承利用,在校园里我们可以探索优质民间工艺(非遗)文创传播。把传统融入时尚,将民间工艺元素作为校园文化符号,用技艺诠释生命之美。让古老的民间工艺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鼓励学校师生创新民间工艺传承思路,继旧开新,依托学校工作坊,设计制作文化衫、团扇、书签等主题文化活动文创产品,营造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阐释产品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内核,通过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广泛传播,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品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3. 探索促进非遗教育与“五育”有机融合的综合实践


我校作为北京市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积极探索促进非遗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与“五育”有机融合。“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大中小学学段特点和学科优势,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古建筑参访、口述史访谈、通识性讲座、学术性赛事、文艺性展演、国际性论坛等八个系列品牌活动,引领“平视一代”读懂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立志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争当强国建设的先锋闯将。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 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亟需变革。义务教育阶段应加强非遗教育的推广,教育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推动非遗艺术的传承,激发学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时代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