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新艺术课标与传统艺术精神

时间:2023-06-05 浏览:636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彭吉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原有的音乐和美术的基础上,新加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三个学科,由这五个学科共同组成一门艺术课程。艺术课程必须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


1. 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比较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统一。所以西方古代的油画强调逼真,而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传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的传统美学更加强调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强调再现、模仿、写实。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西方统治了两千年。这是两种文化造成的两种艺术的精神不同。

中国和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不一样。我们打开任何一本中国文学史,首先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黄河流域的诗歌,《楚辞》是长江流域的诗歌,它们都是抒情。所以,我们要表现、抒情、言志。西方文学史,首先是荷马史诗、《奥德塞》,还有古希腊的戏剧。它们都是再现文学、叙事文学。但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季羡林先生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文化从来是二元对立,中世纪是人和上帝二元对立,文艺复兴以后,上帝没那么重要了,变成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所以主客分离是它们的特点。

这么讲太抽象,我就拿中国戏曲的悲剧和西方话剧的悲剧做一个比较。因为悲剧是戏剧之王。中国强调美与善统一,西方强调美与真统一。西方最好的悲剧就是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排第一位的是《哈姆雷特》,这个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死光,这在西方是可以的,古希腊讲悲剧就是悲剧,悲剧和喜剧不能一同出现。但中国戏剧绝对不可能把台上的主人公全都死光。由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的戏曲,中国的艺术,要求在悲剧里面有个善战胜恶的结局,甚至还要求悲剧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艺术学概论》书里有讲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2. 中国悲剧实现圆满的方法

中国悲剧实现圆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寄希望于清官,如《秦香莲》(又名《铡美案》);

(2)寄希望于老天,如《窦娥冤》(又名《六月雪》);

(3)寄希望于想象,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

(4)寄希望于神话,如聊斋故事电影《画皮》、戏曲《牡丹亭》以及《唐明 皇 与 杨 贵 妃》(《 长 生 殿》)。 人和人团圆、鬼和鬼团圆、妖怪与妖怪团圆……

中国艺术一定要在悲剧里面体现出善战胜恶的结局,体现出大团圆的结局,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今天所有的创作。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个很大的课题。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这个时期在北纬 30 度上下的地区,世界上各个文明相继出现了一批伟大的精神导师,包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一批犹太教的先知,甚至包括后来的耶稣基督。这一批人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还有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

家美学,和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美学,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我曾经拜访季羡林先生,他非常重视美育工作并建议学生,第一个学书法,一个不会写自己文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第二再学点音乐,音乐可以让人沉静。季先生又讲,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它包括三方面:人与社会之和(儒家);人与自然之和(道家);人与人心之和(禅宗)。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内容很多,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就是天人合一。我用六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它们分别是: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未标题-5_画板 1.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