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班级规则与教育惩戒

时间:2024-03-21 浏览:18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教师       ○  孙秀林


1.png一、班级规则的制定


(一)要将“管理取向”的班规、惩戒转化为“教育取向”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所以,好的班级规则和惩戒制度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还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管理取向的班级制规则和教育惩戒转化为教育取向。


我以自我教育为理论依据,站在六年一贯的视角去整体地设计这个班级建设,力求将班级建设成有安全环境制度保障和管控空间的练习场。我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长需求,把班级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一二年级需要养良好习惯,练角色认知;三四年级需要知处规则,明辨是非。五六年级需要解青春烦恼,练问题解决。我希望学生在练习场中去大胆练习,不断试错,最终能成长为自理明习、自律明理、自主明示的学子。首先一二年级是小学的初始阶段,帮助学生去适应新环境,新身份是首要任务。需要先把学校这个练习场安全的环境构建起来,以习惯培养为先导,让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去逐渐意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此,设计了三方面的活动,分别是场合意识、时间观念、交往界限,来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和转变新身份。


1. 场合意识的训练


场合意识的训练分为三步,包括开展校园探秘、绘本共读时光活动,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了解不同场合的用途以及学习规则。对于低年级阶段的班级规则是按照地点划分的,教室、楼道、教室、办公室、操场、专业教室等等。参观到访这些地方之后,老师会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这个地方要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通过老师的不断地训练和提示,学生就渐渐明白了要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遵守规则,规范言行,由此初步具备了场合意识。


2. 师生同参与,商讨明规则


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后,班级已经初步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集体意识还比较薄弱,如果继续低年级阶段事无巨细的监督提醒作用不佳,甚至还会激发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所以这一时期我开始引导学生去完善练习场的制度,不再是由老师去管理,而是要去用制度去管理。让学生通过商讨明规则、辨识非评价树榜样等形式去帮助学生达成自律明理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规则形成共同的认知,认为这是共同的约定。学生们分组去交流,明确目标,商讨出细则之后,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教室里。


3.“焦点论坛“,事件辨是非


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召开焦点论坛活动。对本周在班级里学校里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矛盾冲突较为激烈的事情进行讨论,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明晰事件主人公言行背后的得失与影响,并且进一步地去修订完善班级的常规规则表。到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目光就开始由班级学校转向了社会,我也开始引导他们去关注和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在不断探讨辩论的活动当中,班级规则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判断。


4. 自主管理,专人专属


对于一些重组的班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把管理自己的权利去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给自己提要求,定惩戒措施。每个学生制定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检表,经过商讨后,我就会在班主任签字处签上我的名字,然后再由学生带回家交由家长签字,行为规范质检表就此生效,这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管理的空间,增强学生自律的能力。等到学生毕业那一天,行为规范质检表也成为了一份成长的资料,作为礼物交还给了学生。


(二)制定班级规则,执行教育惩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要“法治”,不要“人治”


人治是以班主任权威为中心的一个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作为班级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而法制则是通过民主的正当的程序,班级全体人员共同协商,认可形成班级规则,而且严格地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去执行这个班级规则。辩证来看,低年级阶段可能更偏向“人治”,但是在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意识之后,一定是转为法制。如果仅仅用命令管控,短期来看人治是比较省力和高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则会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可能带来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报复性违规的链式反应。所以要淡化班主任的权威,尊重学生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是更科学、更符合班情而且更具操作性的。这种规章制度并不是规定,而是班级公约。


2. 用正当的程序让“法治”合法


要想真正地做到法治,可以遵循三个原则。


(1)步骤的民主性。指的是全员参与规则制定与实施。学生讨论规则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规则不断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也是让规则不断科学和合理可操作的过程。这些规则代表的是公正、民主和尊重。就算不完善,学生想到的也只是去完善他们,而不是去抱怨或违反它们。


(2)内容的合理性。这个班规必须是有理有据,经得起质疑的,班级规则本身不能违反上位法。这就要求师生要学法懂法,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有充分法理依据。比如说损坏公物要赔偿,但是迟到要罚款就缺乏相应的法理依据,因为教师是没有罚款这个权利的。同时,班规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执行,而且是可监督可评价的。制度这些细则不够明确执行起来就会产生歧义,也会导致这个规则最终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约束的作用。班规要有动态的完善机制,需要根据学生执行中的问题以及班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修整修订和调整,新规则只有在生效之日之后才具有相应的约束的能力。


(3)执行的公正性,不应该存在特例或者相应的特权阶级。


3. 让“法治”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和教育措施,教育惩戒措施要做到分级。学生的问题是有等级的,与之对应的教育惩戒措施应该具有轻重不同程度的等级。案例:一名学生早恋了,他还有资格评选三好学生吗?会不会有不好的榜样作用?班里面会不会有风言风语传出,反而会伤害到这个孩子?但是实际上,对这个女生是否有资格去评选三好生的质疑本身,或者说那些看似为她考虑的担忧,实际上本质上是由于老师将早恋归为道德问题或者是非对错问题来处理了。对于一件事认知的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所以我的教育措施应该尽力追求科学,避免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事情的解决。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将个体生活区分为了道德领域、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三个不同的维度。道德领域判断一个事情的正当性基本依据是对他人的福祉、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习俗领域个体行为的正当性与特定的社会规范有关。那个人领域只关乎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老师对于学生个人领域的行为习惯,应该秉持着最小干涉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自由权利。


基于这个理论,我认为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可以先分区域,不同领域处理相应的问题规则也不一样的。道德领域的行为所对应的原则是“我们必须这样做”,所以必须要坚守原则。对于习俗领域的问题,则是“我们一起这样做”,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个人领域,则采用尊重学生个性的,“我建议你这样做”的方式。


温州二中的方海东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建设中,将问题行为划分为五级,制定了“五级成长点”层次定位表。第一层定位的是个人素质范畴,对应的是被动生活,抗拒活动、不求帮助、未能进步;第二层对应的是学习态度,如欺负弱小、师生冲突、破坏团结、状态混乱;第三层是工作态度,如任务拖延、合作失常、岗位失职、同伴弹劾;第四层是集体维护,如影响他人、消极舆论、逃避任务、破坏集体。第五层对应的是方法探寻,如听课态度、诚实守信、作业问题、生活纪律等。不同级别的问题应该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教育惩戒措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问题和错误其实都是成长的勋章,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以更加开放性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出现的错误,敢于去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然后收获从错误当中的一些教育价值 。


二、教育惩戒的实施


2021 年 3 月 1 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稿正式开始实施,给我制定教育惩戒规则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这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状却是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社会上也常常爆发教师体罚或者是惩戒过当的新闻。


2.jpg


中小学是教育惩戒规则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为教师管理学生提供了政策知识与保障。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教育惩戒本身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指向的是这个行为的目的,而惩戒指向的是行为手段,目的和手段是不能本末倒置的,不能为了惩戒而去惩戒。因此实施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一定是出于对于学生教育目的,促使他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今后不再出现这样的行为。而教育惩戒的实施对象是违规违纪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较重的教育惩戒措施的实施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校,可以是由老师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加以实施。除此之外,实施较重的惩戒措施还需要及时地告知家长。


(一)如何在班级里落实《教育惩戒规则》


通过开展班级系列活动,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稿)》于班级落地实施,引导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去培养,尽最大可能去发挥惩戒规则的教育价值、教育取向,培养他们的民主精神与规则意识。活动的流程就包括调查访谈、价值澄清、实践完善、自我反思、辩证认知五个部分。


1. 调查访谈


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引发关注,形成班级舆论;二是调查访谈,做好活动铺垫。这是此次班级系列活动开展的一个大前提。只有全班学生去关注这件事情,形成了班级的舆论氛围,才能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首先要面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进行引导,去联系政策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现状,去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征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询问他们觉得如果出现了这样的违纪行为,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惩戒措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接下来制定班级教育惩戒规则出台政策做一个铺垫。主观题“你认为咱们班该不该推行教育惩戒规则?”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教育惩戒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教育惩戒在班级的落实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只有家长教师共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推动教育惩戒发挥育人实效。我在班级群中对学家长进行了不记名调查。初步了解了家长更倾向于学校或老师采用何种教育惩戒方式,以及他们对于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这个文件的了解程度与真实想法。同时,其他的科任老师同样也是教育惩戒的实施主体,因此我们在班中选拔了 9 名小记者,然后对班级所有任教的老师进行了逐一的访谈。学生在询问老师的过程中,也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了他们对于我们班的看法以及老师希望采取的教育惩戒措施,为教育惩戒的推行和班级发展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有效的建议。


2. 价值澄清


因为提到教育惩戒学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排斥、反感、畏惧。通过价值澄清让学生真正了解教育惩戒规则,从认知层面认同教育惩戒在这个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达成基本共识,这也是我们班级系列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基础。我们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利用辩论会加深学生对于惩戒规则的学习和了解,将道理越辩越明,减少后期我在班级里推行惩戒规则的阻力。


3. 实践完善


我根据学生、教师、家长问卷的结果以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班级问题,完成了六四班教育惩戒规则的初稿,包含着我们班曾经出现的一些违纪行为表现、班级现存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惩戒规则和建议采用的教育惩戒措施作为参考的数据,开展制定违纪行为的惩戒措施。通过把各个小组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最终就形成了六四班教育惩戒规则的修订稿。修订稿在教室的黑板的公告栏上进行张贴,在家长群里也同期发布,在三天的公示期里再次向学生、家长、老师征集相应的修改意见。公示期后,教育惩戒规则定稿。


4. 自我反思


将执行教育惩戒规则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整理成了辩题,继续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价值澄清:六四班教育惩戒规则实行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执行还是允许例外存在?发现同学存在了违反惩戒规则的错误行为,我应该选择告诉老师还是私下提醒?这三个辩题又在进一步地去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师生一起投入实践去修订班级常规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后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制定个人独属的惩戒规则,最后辩证认知教育惩戒规则进一步地去发生。


5. 辩证认知


让学生深入思考师生关系、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并将其内化于心,为将来做好铺垫。


三、在班级中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明确教育惩戒的定义,不能背离初心,不能超越规则。第二,教育惩戒规则是班级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班主任自己用,而是所有的课堂均适用,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要用。第三,要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按照正当程序实施教育惩戒。第四,做好价值澄清,引导学生、家长理解并支持教育惩戒。


习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位有智能、有温度的班主任,时刻牢记“教育取向”为先,“管理取向”在后,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合理地设立班级规则、教育惩戒制度,建立稳定的班级秩序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