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弟子规》与初中语文教育

时间:2022-05-25 浏览:20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 刘 博


传统文化经过一百年的沧桑巨变,已经到了不拯救就要丧失殆尽的边缘。中国的古礼也沦落到了丧失殆尽的地步。蓬勃兴起的国学热、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可,都表明新时代回归传统文化、复兴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无论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教师,还是独生政策和全球化背景下出生的孩子,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都相当陌生,现今的初中语文教育也备受诟病。作为中学的语文老师,应有着对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更了解更亲切的优势,更有传承文化,关怀人文的使命。语文教育也有着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责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选择一个什么传统经典,怎样在应试的前提下进行礼仪教育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现在的初中生个性特征鲜明,盲目地追求时尚、鲜明、独特的事物,对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解尚浅。同时,中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令人堪忧,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对初中孩子进行传统之礼的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一、《弟子规》所体现的语文教育规律


在现代社会,《弟子规》重新焕发出生机,并且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教材上和课堂里,表明无论作为德育教材,还是作为语文的启蒙,《弟子规》都蕴含着颠扑不破的教育规律。


(一)文道合一,先人后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弟子规》中文字作为载体,道德作为灵魂的特点也符合最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弟子规》作为古代训蒙教材,它的思想性同样符合当代的语文教育规律。现代教育中 , 我们更不能否定语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 它要为时代服务 , 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 , 也不能单纯地追求知识性 , 而忽视其思想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弟子规》中整齐的句式,琅琅上口的韵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文范本,而其中蕴含的道理更能让我们受益终生。《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原则,“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原则,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也奠定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弟子规》强调教育的先人后事次序。《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的编写次序是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弟子规》分为七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种先后次序和《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一样,表明一定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也符合当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弟子规》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有先后次序,那就是“首孝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开始,进而培养起“泛爱众”的能力。《弟子规》的很多条例根据朱熹的《童蒙须知》编写,但是,又比《童蒙须知》更深刻。《弟子规》把孝作为所有礼的基础。即礼始于孝。《孝经·圣治》里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难以想象,我们不敬自己的父母而去恭敬别人,那一定是有目的的、有功利的。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情感与认识发展的规律,易于为孩子接受。要想孩子成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首孝悌”奠定了“礼”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 《弟子规》的文道合一,先人后事的特点和规律特别适合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弟子规》是适应时代需要的,符合课程目标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虚心诵读,居敬持志


虚心,指读书时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而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其中的内涵。语文阅读的规律也是切忌先入为主,而要紧扣文本,仔细揣摩作者的本意。如果 “虚心”,就能体会到《弟子规》的敬意和善意,我们就不会去咬文嚼字的纠缠于《弟子规》中哪一句脱离时代精神。关于怎样“虚心”,《弟子规》“余力学文”一节有相关介绍:“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1.png诵读,是基本的语文教育方法之一。在二三十年前,教室里还是经常传来琅琅的读书声的。那时候的早自习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基本就是放开喉咙读书。老师也不像现在这么“周到”,掰开揉碎讲得细致入微。现在的诵读只是偶尔的点缀,早自习早已让位于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语文因诵读的缺乏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弟子规》作为古代蒙学教材,让孩子掌握的第一步就是诵读。《弟子规》虽然内容虽然基本出自于《论语》和《童蒙须知》,但是《弟子规》的文体格式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琅琅上口,适合诵读。诵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的意义。


居敬,是指读书时要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长期坚持。现代的孩子读书不可谓不多,文字的信息铺天盖地,但是少有孩子成为“腹有诗书”“满腹经纶”的人。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也少有人重视“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学生做了很多的阅读,然而阅读水平却很难提升,是因为读书时功利心强,不能长时间专一,另外污染孩子心灵的口袋书、漫画书比比皆是,孩子读书没有远大志向,只是为了满足暂时的需要而读书,这样必定收效甚微。因此,《弟子规》中的读书方法同样适合于现代的语文学习。


(三)切己体察,学以致用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4 劝人学习礼仪,学礼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礼乐经书上的条文,而是真诚力行。如此坚持不懈才能“终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作《童蒙须知》的圣人教育家也极力主张“力行”,知行合一。朱熹认为读书仅仅口诵心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切己体察。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 今天,我们同样认识到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而不行,即使是广求博取,口诵五车也无益于学。所以要把课本所学,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知识化为能力。


《弟子规》最重视切己体察,学以致用,它 1080 个字,113 件事,108 条规矩,几乎都是要求在生活中实践的。


二、初中语文教育与《弟子规》结合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要求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素质的教育。而中学语文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初中语文推广《弟子规》是站在促进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恢复礼仪礼义的高度,而不仅仅是用《弟子规》来渗透德育。当然,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作为德性培育的主阵地,必然对语文教师德性品质有着超乎其他学科的德性需求。一个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历时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 6 而语文课堂又不能上成德育课,如何渗透德育?《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德育回归生活”,《弟子规》的实践性有利于在德育方式上“力求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在儿童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 7 。有了全员德育,人人德育的背景,语文老师要推广《弟子规》就更有必要性,也比德育处的老师更有优势。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谈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实施落实时说道,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是算加法,而要算乘法,即不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单纯看作一门课程加入到本已拥挤不堪的课程表内,而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乘入到每门课程里面,包括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无效练习和低效作业等浪费老师学生生命的行为。而《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之礼的继承即是对未来的发展,因此,《弟子规》无疑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把《弟子规》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固然不错,然而要占用学校老师的大量成本,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把《弟子规》“乘入”到语文教学中倒是不错的选择,把《弟子规》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即把《弟子规》“乘入”到语文课的阅读和写作环节中。不但学生从《弟子规》中学到了不少中国传统的礼义和礼仪,老师对学生自然也会以礼相待,比如“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课堂上充满友善和谐的氛围,无论从课堂效率的提高,还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从学生人格的完善,这三个方面都称得上是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8的贯彻落实。


三、《弟子规》与语文教育的结合


《弟子规》在我校目前不是学校课程,在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挤出时间来。我的做法是:


(一)反复诵读《弟子规》。精简上课内容,提高上课效率。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把课讲精讲活,习题精练精讲,每节课节省几分钟或者几节课节省十几分钟来进行《弟子规》的诵读。《弟子规》只有 1080 个字,一个星期就能全部读一遍。


(二)课堂内外也能见缝插针地引用《弟子规》点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如讲评试卷之前讲到如何对待考试成绩,不要狂妄自大或者悲观沮丧,而要“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赀”,特别是没有考好的学生,应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已见跻”。学生读过《弟子规》,普遍能以比较平常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考试成绩。


(三)《弟子规》和语文教学结合,并以此来促进语文教学。《弟子规》讲的是一般人际交往的日常之礼,而几乎所有的写人写事的课文都涉及到人际交往。就好像我们将诗词歌赋来与审美教育结合并促进诗意的理解一样,我们把这些课文与《弟子规》结合就能很好地促进文意和对人的理解。


比如《背影》一课的教学,结合《弟子规》中的孝,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上课时有个孩子问到“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会卸职”,我便把朱自清《背影》的背景文中隐去的部分也交代出来:父亲要纳妾,气死祖母,同时因为要纳妾,挪用公款,以致有了“亏空”,此事不仅使父亲卸职,从此“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而且父亲还索要克扣朱自清的工资,使朱子清父子关系日益恶化,甚至一度“反目成仇”。又有学生问:“这样的父亲怎么值得孝?”是的,父亲作风不好,贪污公款,算计儿子,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父亲的养育之恩是不能抹杀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父亲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爱心是无法抵消的。没有一个旁人会在你小时候关心你吃多少,长多高,几时走路,几时说话,就是最伟大的人也不可能为了你的成长搭进自己下半辈子。所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养育之恩是无可比拟必须报答的。而且,人无完人,人之常情来讲,男孩子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当父亲后孩子孝顺自己?有谁会考虑一下自己学习工作不努力,不值得也不期待孩子孝顺的?孩子们摇着头。


我又和学生讲,孝顺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人性的需求,是人道的表现——因为,每个孩子都会长大,都会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所以,虽然父子矛盾重重,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传统孝道的力量还是促使朱自清在家庭失和的痛苦中自我反省,后来父亲的那封来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令朱自清尽弃前嫌,写出了对父亲表示理解和孝敬的《背影》。况且,《背影》中父亲送子远行本身就满含歉疚与疼爱,去信更是充满了父子僵局不破便死不瞑目的哀伤与期望。朱自清了解到父亲的和解的愿望,执笔写下《背影》。果然,父亲看了《背影》感到无比欣慰。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中写道:“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9


于是,我对孩子们讲,我们学习《背影》,不仅要感受望父买橘的温情,更要体会朱自清理解父亲并且表达理解的孝心。所以,我让孩子们理解父母、表达孝心。教授完《背影》,我让他们写下随笔《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来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随笔收上来,多数孩子能去关注父母的辛劳,也能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敬爱。如马希鹏同学写的:“虽然我不能理解上有老下有小的措手不及,但是我能看见您每天疲惫的身影。每天早早起床的您,为我整理好昨晚没有收拾好的书包,没有放好的校服,还有满地的废纸。我到这么大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蹬被子。不知一晚上 8 小时,您起来过多少次,在我床边待多少时间?所以我想做儿子的就是要为父母分忧。其实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学习和身体。我们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不要让他们操心。别等他们白发苍苍再去孝顺。妈妈:您辛苦了!做儿子的全知道。”


《弟子规》中孝的核心就是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希望我们学习好,我们就努力学习,希望我们注意到他们操劳的身影,我们就写出来;“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不希望我们吃垃圾食品熬夜打游戏损害健康,我们就好好的注意身体。等我们学习了本领,长大了可以实现父母希望我们“成人成才”的志愿时,我们就有能力实现孝的最高级目标——养父母之志。所以,《背影》的教学,与其说是赞扬父亲的爱心,不如说是体会朱自清的孝心。


四、结论


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名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 10 语文最终要交给学生什么?是韵律、意蕴、意象,是情操、胸怀、境界,是永久的“精神上之利益”。中学语文教育就是要使这“永久的精神利益”深深地烙上中华民族的印痕,使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通过言语行动,自己知道“我是谁”,别人也知道“这是中国人”。《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显,是童蒙训礼的基础典范。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带动传统文化的崛起,《弟子规》又重新大放华彩。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演讲中说过,“有教就有,没教就没有”,我们教过《弟子规》,孩子们就知道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规范,就会拥有起码的善良和仁义,就会更加理解人性。至少就语文来说,更能体会文学中的真善美。所以,把《弟子规》和初中语文教育结合起来,甚至,把《弟子规》直接加入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把复兴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纳入到整个初等教育中来,把更多的孩子培养成知书达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理想。


脚注部分: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同上。

4.《荀子·儒效篇》。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王晓春 . 今天怎样做教师一点评 100 个教育案例 ( 中学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

7. 刘铁芳 . 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J]. 教育科学研究,2004, (8) : 49-52。

8.《深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陶西平讲话。

9. 洪宗礼 . 语文教学参考 ( 苏教版八年级下 )[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2006.188。

10. 转引自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