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一名普通教师对文化传承、传播的心里话

时间:2022-05-25 浏览:27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教育教学辅助中心        ○佟 彦


2.jpg

作者简介:

佟彦,本科学历,教龄 26 年,一级教师。2011 年《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一文在 2011 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与活动案例评比获二等奖;此文同年获海淀区第五届国防、科技、艺术、校外教育优秀论文(案例)二等奖;2012 年撰写的《篆刻》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暨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与活动案例评比获二等奖;2012 年《我是京剧小戏迷》在第六届海淀区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2017 年 5 月《创意编制》在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实践课程观摩研讨活动中做展示课;2021 年参与《茶韵》教育科研项目,在海淀区“十三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中获三等奖。


获 奖 感 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新课程标准》说明中指出:“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教学可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愿意为之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海淀学区教辅中心重点开展综合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面向海淀学区的小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中心以快乐、积极、阳光的育人原则构建了传统课程、生命课程和未来课程的三色阳光课程体系,我从事的传统工艺课程就是一门把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我在中心的支持下,先后研发了一系列传统工艺制作的课程 ( 如手工造纸、剪纸艺术、中国结编制、篆刻、扎染、响鼓风车、风筝彩绘、京剧脸谱等 ),并在教学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


一、传统工艺课程要挖掘“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总结,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地加以拓展延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点和思想理念努力融入平时的教学当中。例如在讲授彩绘京剧脸谱时,就引领学生了解京剧艺术,感受国粹的魅力,让学生明白从文化的角度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都是无比巨大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帮助学生真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中华文化传承需要“循循善诱”


中国结编制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传统手工艺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我在备课的时候会注意各年龄段孩子的学习能力特点,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和操作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学生作品不但要美观还要有实用性。有一次刚上课,我说:“今天的课程是中国结编制——梅花络……”,话还没说完,一个男孩子就说:“那都是女孩子玩的东西”,我听出来他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就没直接讲制作方法,而是从结绳记事的实用性讲到日常生活的荷包、烟袋以及文人墨客的扇坠的装饰性,指出“中国结”既是一门艺术,又和生活息息相关。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就不止一次地提到打中国结,仅书中提到的就有“扇坠儿、香坠儿、汗巾子、扇套”,还有装东西用的“络子”,即线结的小袋子等等。听完我的讲述,那个男孩子饶有兴趣地说:“老师,我看过《红楼梦》”,我趁热打铁说:“好呀,今天你先学习一下打梅花络的方法,回去再好好看看书里是不是有老师说的这些”,他欣然答应,整节课他做的都非常认真。


1.png


三、中华文化传播可从“小处着手”


2.png常年在中心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所小学和德国的一所小学是友谊学校,两校小学生之间经常会有游学交流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安排德国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体验。这些外国小学生的文化体验一般由我来组织实施,我每次给他们安排的都是不同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编中国结挂坠,传统彩绘,响鼓风车等等,每个课程都深受孩子们喜爱。记得有一次活动安排的是老北京兔爷的彩绘,我没有上来就告诉孩子们怎么用色,而是先从讲故事开始,给他们讲兔爷的传说,讲中国的传统节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虽然语言不通,需要翻译,可是一点都不妨碍他们的兴趣,一位德国老师也兴趣盎然地问这问那,绘画完毕孩子们都跑过来和我合影,还有一个小姑娘把她佩戴的挂坠送给我,让翻译老师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个兔爷,也很喜欢我,希望以后还能来这里。事情很小,但是我却感到非常欣慰,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能够给异国他乡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也正是教师工作的意义所在。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