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儒学文化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吴颖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

时间:2021-11-22 浏览:203

image.png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命节奏,让每个人重新审视生命,思考生命价值。疫情下的学校教育提醒我们要回到教育原点,我们以学生为本,实际是以学生生命为本,回归原点就是回到关注学生生命主题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寻找生命教育之根。

今天是敬德书院成立6周年,今年是孔子诞辰的2571年,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仍然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与魂,汲取中国生命教育核心资源,和其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


一、儒家生命观


儒家对于“生”是非常重视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意思含有创生、生发、生机勃勃、生命力等涵义。“命”在儒家文化中指天地对“生”的某种规定性和限制,是不可违的天的意志。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化育万物,因此“生”是天地的本性,“生”是一切创造性的本源,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一切生意盎然、生生不息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生”的特点,这就是天地及万物的“生生之道”。

儒家承接《易经》的“天人合德”、“应天而行”的思想,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主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样一种无言的“天”,其“生”的法则落到现实的人的身上,就是人的“生命”,所以天规定了人的生命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生命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哲学范畴,古代的哲学家们从不同的层面对生命进行过阐释,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之间、物我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生命教育思想都非常珍爱自然生命的存在,他们从“天生万物”、“天人合德”的本体论思想出发,认为生命是天地间最为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源于天地,并且性同天地之性,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体去体悟生命本性,完成天地赋予人类生命的使命,这是我们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


二、儒家主张尊重和敬畏自然的生命


儒家对生命的爱护首先是源于行孝尽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家认为,孝是百善之首,而最基本的孝道就是要爱护父母给予的生命。放弃自己的生命,实际上不是一个善良的人。《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鲁莽地放弃自己的生命,鲁莽地不顾自己生命去逞强,这是没有意义的,死是没有价值的。这也体现了孔子的生命观,“人贵于物”,“天地之性,人为贵”。

儒家肯定自然生命的价值,强调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但是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从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和确定生命的价值。在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之间,在伦理价值和本然价值之间,儒家还是偏重于生命的社会伦理价值。

谈到生命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生命的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谈的是生命整个过程。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儒家认为“死生有命”,指生与死都是天地间万物的自然现象,都是由天命所安排的必然规律,作为人应该遵从天命的安排,坦然面对生死问题。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过,孔子重视生,而少言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image.png三、儒家对生命的解读方式


儒家塑造了自己独有的理想的生命观,以积极的态度安顿生命,强调善与仁,以“济世利民,追求仁德”为生命目标。在这样的思想中,儒家塑造了三个非常理想的生命人格。圣人是儒家最完整的人格思想,是尽善尽美的典范,所以圣人在儒家中是最高的一种思想境界。除此以外还有君子人格,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克己复礼以为仁,仁是对君子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孟子觉得君子人格还不够,又提出另外人格,就是有着浩然正气、顽强意志的大丈夫人格。这三者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这种理想人格也体现在儒家谈到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儒家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这是天地“生”道的本性。人与天地万物均以“生”为本,天地的根本精神,在于不断地创生生命,生生不已。与天同性的人亦应遵从天道,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儒家人格教育的典范,是具备“生”之本性的人,应该像天道运行一样,生生不息,积极进取。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儒家强调“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崇高的人生要建立德行、建立功业,这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以此来延续自然的生命。自然的生命有始有终,但是人的社会生命无始无终,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儒家的思想是贵生重仁的思想,包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导人珍惜自然生命,同时重视社会生命。今天我们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做好的是自然生命教育,其次是社会生命教育,这是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当今教育人的启示。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的兵家思想来看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对于治国理政,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民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不是主张战争的人,如果必须要去一个,最先去掉的是兵,留下的是信义,信义和仁爱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思想。《孙子兵法》也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靠战争不是善举,从这样一个思想也可以反证儒家一直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这是生命的基本价值。


四、生命教育的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生命价值,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教育。当然这种生命教育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认识生命本原,认识生命实际生长规律,每一种生命都有独特的形态,人的生命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是独特的形态,这种独特的形态有生与死,也会有健康、疾病,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而活着,这是生命自然属性。

我们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生命的社会属性,摒弃腐朽、极端、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追求个体素质提高、甘于奉献等价值观,我们是集体至上的,我们是甘于奉献的,而不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生命共同体的价值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任何生命都存在于有其他生命的社会网络中,个人力量往往是有限脆弱的,应该认识到集体大众的力量才是无限的,这就是社会价值观的基本体现。

今天我们谈到生命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对我们今天生命教育的研究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生命教育的意义,最终重构起现代生命教育体系。文化给了我们生命教育的原点,尊重个人生命 和他人生命,启迪学生们理解生命意义,创造实现生命价值。这样个体的生命才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而有价值的君子人格、大丈夫人格。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儒学角度重构生命教育价值,这将是敬德书院在今后研究中的逻辑起点。

(本文为吴颖惠院长2020秋季论坛演讲整理稿)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