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南宋雅词

时间:2019-12-10 浏览:374

清代的郭麟在《灵芬馆词话》卷一中对南宋雅词描述道:“姜(夔)、张(炎)诸子,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姜夔和张炎分别是南宋中前期和南宋末年的作者,二位都是南宋雅词的代表者。郭麟认为雅词一洗往日宋词的靡靡之音,独有一种清丽高雅的风格,词如同“瘦石孤花”,音律上非常“清笙幽磬”。

image.png

一、南宋雅词出现的背景

北宋词有三个显著特点:内容艳情、语言俚俗、品格卑下。后来因为北宋的作品越来越多,很多人为了能够保存自己的作品,就想要提高自己的词的地位,于是就出现了比如苏轼将词诗化这一尊体行为。到了南渡初年,由于国家遭到入侵,诗人们都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之中,于是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在词中表达时代苦难的作品。诸如朱敦儒,渡江前后词的风格大为不同。

南渡前: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南渡后的《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再如作为贵族的向子湮,将自己的词分为江北旧词和江南新词。但是由于这个时代的作品大多数人在表达时代苦难时不符合宋词本身婉约、含蓄的特点,容易写成口号诗,随着战争稍稍平息,很多人意识到文学作品不能成为喊口号这样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必须要回到婉约的风格,但是又不能回到低俗的老路上。于是文学家们就开始推崇“复雅”,即恢复宋词高雅的特点,回到含蓄委婉的词的风格,又不能回到北宋词的艳情、俚俗和卑下。

由此,南宋雅词生成的原因总共有四点:

第一,到了绍兴八年,宋金和议已成,社会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南宋人情感相对平和,利于写含蓄的宋词。

第二,统治者倡导文学创作中的“复雅”。宋高宗开始反思北宋为何灭亡,如何才能够稳定住国家的局面等等。其实在北宋末年,俚俗低俗词泛滥,甚至出现大量的打油诗一样的词。高宗认为士大夫阶层以至整个国家的声色享乐、靡靡的生活也是北宋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宋高宗不倡导俚俗的文学创作导向,下令将这样的作品烧掉。他也用自己的词来引导文学的创作方向,例如高宗的《渔父词》其一:

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

这首词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音律和内容都有些相似,写的都是关于渔夫隐居的高雅生活,去除了色情低俗的内容。《江行杂录》评价高宗的这首词“睿思雅正,宸文典雅,所谓大哉王言也。”高宗的文学创作非常高雅、端正,是一种清雅超俗的风格。

同时,在神童考试的环节中,高宗也要求学生们要背诵自己写的词,比如这一组《渔父词》,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孩子们的思维,让大家都写高雅之词,这对南宋雅词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image.png

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了高宗在晚年与皇后一起游山玩水的景象:“御舟经断桥,桥边有小酒肆,颇雅洁,设素屏风,书《风入松》一词。”高宗看到素屏风上写了《风入松》这首词:

一春长费买酒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这首词写出了杭州的繁华生活。高宗看到这首词非常开心,于是就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云:‘明日重扶残醉。’即日命释褐。”高宗喜欢这首词的原因大概是看到了自己治理下太平安乐的生活,但“明日重携残酒”显得有些穷酸气,而改成“明日重扶残醉”的意境就会大大不同了。由此可见,南宋的皇帝不希望再打仗,而是希望让大家看到现在的生活场景的幸福。词不再写时代的苦难,但也不能再回到写男女艳情。“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这样的生活场景是皇帝喜欢的,所以这也是皇帝为什么倡导“雅词”的原因之一。

第三,南宋的“道学”力量越加高涨。《朱子语类》卷十三写道:“天理存则人欲灭,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认为如果摒除人的欲望,那么词写的也就会不一样了。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的内容体现了朱熹由游山玩水得来的身世感发,表达了人生多辛苦、人生多危机的思想。这样的作品脱离了低俗,变得含蓄高雅。它的写作手法类似于苏轼的诗言志般诗化,却没有苏轼作品那般浓浓的悲愤之情。《读书续录》评云: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第四,南宋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更加“雅致化”。比如姜夔写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与北宋词具体描写歌女的样貌形态不一样,没有了具体描写的低俗,“小红低唱我吹箫”,有种清雅舒畅的韵味。

image.png

二、南宋“复雅”的表现

第一,以“雅”选词之风大盛。常见的雅词有《复雅歌词》《乐府雅词》《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梅苑》。总集:《典雅词》;别集:张安国《紫微雅词》。

第二,提出完整的创作理论。如: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陆旨之《词旨》。《词源》下卷说道:“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意思是说词想要高雅要有志向,不能被感情驱使。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提出了关于雅词的四个标准:“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

三、南宋雅词的代表作家

(一)姜夔

姜夔词的最大特点是“骚雅”。白石词与北宋词比较,最大的改变是在气质方面。即:从北宋歌舞酒宴间之俗而艳,转变为抒写个人怀抱、托物喻志之“骚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早岁孤贫,萧德藻嫁以侄女。流落江湖,依附达官贵人范成大、张鉴等为生,都是比较高雅之士。尽管依附于达官贵人,但姜夔还保有一定的个人独立性。后迁移杭州,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曾试礼部,不第,布衣终生。姜夔感慨时事,多杂家国兴亡之感于形象描绘和今昔强烈对比之中,含蓄深沉。这种今夕对比与他人不同,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例:

淳熙丙申(1176)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其他作品今夕对比一般是“今——古——今”的结构。《扬州慢》中分不清哪句写今、哪句写古,却处处都有今昔对比。由此南宋词人的创新更多是创作技巧方面的创新。宋人喜欢融化前人的诗入词中。姜夔的《扬州慢》融入了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姜夔不仅把杜牧诗歌中的场景和诗意融入了进去,还把杜牧的生平也融入了进去。但杜牧笔下的扬州富丽繁华,而姜夔笔下的扬州冷清萧条,只要一融入杜牧的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古今对比,不需要形成“今——古——今”的结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白雨斋词话》的卷二对此评价道:“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厌”字更多写出了经历战争的人对战争的恐惧,而不是仇恨在先。实际上写出了战争的荒唐。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废池乔木”来表达,这是拟人的手法。“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通过景物,将战争灾难性的后果、眼下的荒凉破败、对战争入侵者的愤恨都融入其中。这是南宋词人回到含蓄委婉写作风格的体现。下阙写杜郎,实际上也是在写姜夔自己。每一字都在写当下,却处处形成古今对比。姜夔的词回到了婉约的传统上,但写的是家国痛苦。所谓“骚雅”,即是有了这种家国情怀的比兴寄托。《扬州慢》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姜夔的其他词也在写家国兴亡痛苦的,比如《暗香》《疏影》两首词。在《白雨斋词话》卷二中记载:“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人也。”《暗香》《疏影》都是写梅花的,但是却能读出家国的痛苦。比如《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在这首诗中将王昭君比作眼前的梅花,她不习惯塞外的生活,经常回忆江南、江北的生活。于是她的魂魄归来,变成了眼前的孤独的梅花。由此可见,姜夔的《疏影》中包含了家国之痛。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部文学作品是高雅还是低俗的,体现在这部作品的内在而不是外表。姜夔的作品就是高雅的,因为他的内容表达委婉,与词的传统风格是一致的。他的词虽然给人感觉是在写风景、美人,但是却都承载了一种家国的痛苦,写出了南宋的新的特质。张炎《词源》中评价姜夔:“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空灵。”姜夔在词中抒发的情感就像天上的云一样,让人捉摸不透,非常空灵。从《扬州慢》每一字都在写当下,却处处形成古今对比,与“今——古——今”不同的写作笔法就可以看出这种空灵。姜夔化实为虚之“空灵”笔法,大约有三种:其一,用拟人法,移情于景,以自然界无情之物诉说人物之情思;其二,提炼,化解前人诗意,创造全新意境,启发接受者之想象,丰富词作之内涵,古人即为己身;其三,以今追昔,亦今亦昔,虚实相叠,似实而虚,怀古即是叹今。诸种笔法常常结合运用,相辅相成。

白石词清空骚雅的全新美学风格,具体表现为:骚雅之内核、清劲之品格、空灵之笔法。三者融合无间,铸就了白石词的整体风貌。

(二)史达祖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曾为权宦韩侂胄堂吏。开禧元年(1205),随李璧使金。韩侂胄被杀,遂贬死。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记载道:“韩为平章,事无决,专倚省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扎至用审呈。”周密的《浩然斋雅谈》卷上记载道:“当平原用事时,尽握三省权。一时士大夫无耻廉者,皆趋其门,呼为梅溪先生。”史达祖在一段时间内都因为韩侂胄而权势很大。

史达祖擅长咏物,所咏之物多达二十余种,有茉莉、荷花、燕子、春雪、春雨、红梅、白发、橙、海棠、梨花、月光、鸳鸯、蔷薇、木犀香、桃花、玉蕊花、软香、笛、金林檎、梅花等等。对史达祖的咏物词可以用十二个字进行概括:“描写勾勒,尽态极妍,形神俱似。”

史达祖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南宋咏物词的要求,咏物不能碰到题面。在《双双燕·咏燕》中,通篇不出“燕”字,却句句写燕,极妍尽态,而又不觉繁复。“过春社了”,“春社”在春分前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相传燕子这时候由南方北归,词人只点明节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了燕子归来。“差池欲住”,双燕上下飞打量是否是去年的旧巢;“软语商量不定”是两只燕子的燕语呢喃;“飘然快拂花梢”是燕子的轻盈灵动;“翠尾分开红影”,燕子的尾巴就像剪刀一样将花影分开了;“芳径,芹泥雨润”,燕子用湿润的泥来修补自己的巢穴;“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燕子之间互相玩耍的样子;“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写出了天色昏暗,燕子们一直玩到了傍晚才归来。燕子的这些生活,有一个旁观者,“红楼”引出了这个旁观者,就是一位女子。这就又回到了词的本色。这首词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燕子一天的活动,另一条是红楼女子,明暗两条线索,构成了结构的精巧。贪玩的燕子忘了一位天涯游子曾托它俩给家人捎一封书信回来,便出现了红楼思妇倚栏眺望的画面:“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最后一句话写出了男女的离别相思,这是宋词的主题,用双双燕的快乐之情也反衬出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词看似写燕子,实则有比兴寄托。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卷二评价史达祖:“梅溪全祖清真,高者几于具体而微。”戈载的《宋七家词选》评价史达祖:“予尝谓梅溪乃清真附庸。”清代的文学家都认为史达祖所使用的拟人手法和文章结构都是向周邦彦学习的,史达祖的创作也是周邦彦的一个附庸。

image.png

(三)吴文英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县(今浙江宁波)人。本姓翁,过继为吴氏后嗣。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吴文英的词争议较大。张炎《词源》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尹焕《梦窗词集序》:“求词于我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戈载《宋七家词选》:“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细心吟绎,觉味美方回,引人入胜。既不病其晦涩,亦不见其堆垛。此与清真、梅溪、白石并为词学正宗,一脉真传,特稍变其面目耳。”叶嘉莹先生认为吴文英的词是古代的朦胧诗,类似西方意识流作品。叶先生评价他道:“梦窗词遗弃旧传统而近于现代化。”(《拆碎七宝楼台》)

以《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为例: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栏杆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这首词主题明确,以“幻”字为主,苍厓云树,是地球的混沌时代;名娃金屋,是西施时代;残霸宫城,是指眼前,有很强的时代跨越性。作者将脑海里意识的流动变成了笔下的文字,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眼中的虚幻化为实景。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让人分不清这首词写的是当下还是古代,亦今亦古,打破了时空的观念。

吴文英有两个写作手段。其一,时空交错,将现在、过去、将来渗透结合在一起,上下跳跃,时间与空间之跨度极大。其二,写景、叙事之中渗透着心理活动,三者相互交织,使词人意识流动之过程隐隐成为歌词背景之衬托。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  诸葛忆兵

(编辑:宋俊玲)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