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树儒雅之范 立良师之德

时间:2019-07-03 浏览:528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校在办学实践中,一直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发展的核心地位。

image.png


一、儒雅良师,人师世范

       2008年,我们提出了教师发展目标,即做内外兼修的儒雅教师。儒包括知识之儒与道德之儒。知识之儒要求教师博闻强识,掌握儒士之才;道德之儒要求教师以正心诚意养君子之德。我们倡导二小教师做“君子儒”,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作为追求的目标。雅包括雅言、雅行,我们倡导二小教师言行举止以“雅”为标准,润泽性情,行道德之范。内儒外雅,内外兼修,通过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来修炼自身儒雅之道,努力做到“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儒雅,最能体现师德建设对教师学识、品行的要求。

       儒雅教师应具备三个特质:(1)心中有爱。爱教育、爱学生,即师爱。(2)自主发展。教师能够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实现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和权威性,即师能。(3)引领帮助。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引领帮助学生成长,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我们把对师德的理解总结为最朴素的一句话:对学生的爱要有能力表达。师德就是师爱和师能的体现。师爱是构成师德的根本和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师能是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就是每天思考多一些,只有每天都思考,才能有行动、有方法、有进步、有改变、有提高。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儒雅良师炼成记

       自2009年起,在每学期期末的学习周或教育大会中,学校都会开展师德交流,至今共开展了17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交流主题,如“倾听、分享、进步”“内外兼修,做儒雅教师”“ 寻找身边最美的故事”“拿什么吸引你,我的学生”“聚暖心之力,育儒雅之才”“涵养师德,智慧提升”等。这些主题显示出我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师德建设是一个从感知到认知,不断积累内化,并逐步外显为良好教育行为的过程。9年来,我们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见图I)。

image.png

       1.师德规范化建设——从师德管理条例到职业道德规范

       早在2008年,我校教师共同探讨《师德管理条例》,制定了关于师德的自律十条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细则。从教师形象、治学守规、关爱学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强化了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

        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师德交流会上,各组教师围绕突破师德底线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出日常工作中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分享解决问题时的有效措施和激励学生的话语。进一步明确了师德底线。

       2011年,我们将塑造儒雅教师形象作为工作重心,开展了“倾听学生的声音”师德评估的活动,面向学生进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问卷调查(发放3908份),开展“倾听学生的声音”座谈,三校区一共组织了98场班级座谈,3场大队干部座谈,总计1200余名学生和28位年级德育组长以及所有工作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对照师德底线行为开展自我评估与组内评估。当教师们将自我评估与问卷数据分析、学生反馈进行比照时,产生了热烈的讨论与深人的思考。在调研汇报中,出现了很多充满反思品质的语言,如“爱他,就要让他知道”“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其实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教育生命”“爱需要微笑,爱需要放低姿态、爱需要关注、爱需要耐心、爱需要表达”通过评估、总结、反思、提炼之后,教师对师德60分合格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校逐渐形成了《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中关村第二小学师德管理制度》(以下简称《制度》),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于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链,既确保了师德建设的有序、有效推进,也指出了较高的发展方向,成为全体二小教师认可并遵守的师德标准。

       自此,学校依据《规范》《制度》完善了民主评议师德机制,成立校级、校区级两级师德考评小组。月月评选师德之星、学年开展教师满意度调查,由学生、家长、教师形成三方民主评议,形成学年末师德总评并表彰师德先进教研组。民主评议机制使师德规范越发明晰,种种举措有效激励教师不断优化教育行为,探寻师德丰富内涵。

       2.师德建设的整体提升——从师爱故事到师德论坛

       二小从不乏爱生如子、学识广博、专业精湛的好老师,这些都是二小最宝贵的资源和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树立师德典范,搭建各种交流、学习平台,营造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带动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师德建设的整体提升。

       (1)师爱故事,树立师德典范

        2012年,我们发起了“寻找身边最美的身影” 活动,鼓励师生留心观察和记录学习与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并在2013年1月和7月的德育交流会上进行分享。我们还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并出版了教育叙事集《儒雅点亮人生》和《一片星光,满天月华》,用鲜活的师爱故事触动人心,给人温暖和力量。

       (2)师德论坛,构建教师的师德发展观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进一步挖掘优秀教师背后的育人理念,分享他们对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培养观的认识。因此,2017年,学校将师爱故事分享转变为每月的师德论坛。每月经过民主评议,推选出大家公认的在师德建设方面有想法、有做法、有成效的教师或教研组,在师德论坛上进行分享。

        边悦是一名青年教师,他的班里有一名自闭症学生,他说:“在我眼里没有特殊生,我不希望四年级的孩子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我们能够通过教育帮助他。”崔春梅老师有30年教龄,2017年,学校组织了一次校级研究课的展示活动,只要求工作5年内的教师全员参与,其他教师自愿参加。没想到崔老师主动报名,精心准备了几周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节研究课,听课的老师们都被她精湛的专业素养所折服。崔老师说:“我虽然年纪大一些,但我也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挑战一把又何妨。”

       2017年,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影之后,赵轶慧老师以老师和母亲的身份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信,建议“为全国的大、中、小学校提供影片的放映权”的建议。字里行间,充满教育者的家国情怀。这封信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中宣部新闻局张强副局长亲自给赵老师打电话,邀请赵老师参加在教育部召开的《厉害了,我的国》专题会议。

       (3)搭建平台,助力师德修养

        我们倡导教师从关注做事提升到注重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如何助力教师实现这样的转变?我们做了如下实践探索。

        第一,组内师德共研。二小的每一个教研组, 每周都会有一次固定的组会时间,开展师德研讨。各教研组共同学习教育方针、制度规范,研读教育书籍、分享教育策略和教育故事。在交流中,老师们互相启发,不仅提高了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对于棘手的学生个例,也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研讨分析。

        第二,专家工作室——以科研引领教师。学校建立了9个专家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采用共研共促的团队研修方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 为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第三,青年教师沙龙——为青年教师的提升保驾护航。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开展了“青蓝之约”师徒结对、伙伴共研、青年教师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青年教师沙龙成立于2012年,相继有69位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主动报名参加,40余位校内资深教师被聘为指导专家。沙龙两周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切实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image.png

       第四,蓄力发展——重回初心,点燃教育激情。教师蓄力班是为工作中遇到瓶颈或出现倦怠的中年教师搭建的提升平台。学期末,教师自愿报名,学校精心设计培训主题,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开展培训和讲座。新理念、新目标的注入,是一次及时的充电,重新点燃了中年教师的教育梦想。

       第五,个性化脱产培训——基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私人订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发展阶段和工作经历,所以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差异很大,同时还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零散等瓶颈问题。为此,学校提出教师个性化脱产培养方案,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完整的学习时间。“个性化脱产培训” 为每一位教师“私人订制”了专属的课表。

        例如,数学学科方丽萍老师是从高中调入我校的,她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缺乏小学班级管理的经验,她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就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课堂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以及与小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这三方面的内容。为此,学校为她私人订制了低年级段的听课学习课程以及与“紫禁杯”(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获奖班主任进行跟岗学习。经历了两个月的脱产学习之后,方老师突破了对小学教育的理解,更加自信地走近了学生(见表1)。

image.png

       3.师德建设的自主发展——从教师特色到特色教师

       二小通过建立师德规范清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通过树立师德典范、搭建平台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水平。师德建设在二小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但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由外部的影响和约束发展到教师主动追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进而自觉、自主地履行教育职责, 提高育人质量。而学校的师德建设,就是为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为教师自我提升创设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

       李薇老师被学生们称为“ 沙子老师”,因为李老师经常陪他们做沙盘,在班主任工作中,李老师细心观察到孩子们经常有一些小苦恼、小困惑,自己不知道怎样疏解,又不愿意和老师、家长沟通。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李老师在业余时间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班进修,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她在年级中组建了心理小组,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又用沙盘游戏为孩子们给予系统性的个别辅导,在鼓励和陪伴中了解、走进学生。

        武静老师喜欢研究法律,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并将研究实践带进班级,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模拟小法庭,将生活中的案件与庄严的法庭相结合;开展“小案例,我来谈” 活动, 引导孩子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事件。武老师带领学生们学法知法,守法讲法,渐渐形成班级特色活动。为了惠及更多学生,武老师和学生开设了“法治广播空中课堂”,利用午间广播向全校学生宣传法律小知识。

        像这样主动寻求发展,用关爱与专业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给予老师们最大力度的支持,助力教师自我绽放。比如,爱好天文的朱戈雅老师,在探秘星空方面有着无穷的创意和设想。学校全力支持她建设天象厅、开设天文校本课、组建天文星云社;刚刚参加工作的焦翔宇老师十分喜欢京剧,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走近国粹,学校支持他筹建京剧团……

        从教师特色到特色教师,二小教师善于涵养内心之德,磨砺教育教学之能。找到最为适合的成长点,进而聚力为开,绽放最美的自己。

       师德建设具有层次性和连贯性,要循序渐进。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团队共建的力量,充分挖掘校园中的师德典范,把发生在教师身边的鲜活的师德故事挖掘出来,去打动人、激励人,形成特别的风范和风气。师德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自身修养,所以学校应力争实现“有形制度约束——模化制度管理——自觉自律践行——实现自我超越”的管理境界。同时学校也要在师德建设上想方设法地去激发教师发展的愿望,搭建广阔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


(编辑:高丹)

 中关村第二小学 校长 | 杨刚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