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

时间:2024-03-01 浏览:32

邓小平临危不惧,遇喜而不亢,沉稳内向,平时言谈不多,但却富于幽默感。邓朴方这样说:“父亲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为有力!”

生前,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个人的家世。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多于言教。在同儿女谈话、谈心、聊天、忆历史、讲传统时,他从来不向他们摆自己的功,诉自己的劳,说自己的好,称自己的能,夸自己的才。有时子女问到他在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他总是淡然微笑着说得那么简单。

长征路上,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可是,当女儿问父亲在长征时干了些什么工作时,他用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谁能想到,有些关于他的历史,子女是看小报才第一次知道的。邓林说:“他在家中与我妈妈都不谈自己的经历,从不说‘废话’。”邓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说话多一点,也爱听他们讲话。孩子们也都越来越感到他是一个内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邓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为了协调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卓琳在婚后不久就向邓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么话对你说,你要耐心地听下去,不对的可以批评,但不能不让我说。”邓小平则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议。正是这种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邓小平和卓琳的爱情与婚姻非常幸福美满。

其实,他不言则已,一言必中,诙谐而善辩。在他异常鲜明的个性中,充满着矛盾的和谐。平常,他言谈不多,但言简意赅,当他酝酿成熟、深思熟虑而作出决策或决断之时,所发出的声音则是掷地有声、字字铮铮,往往震撼山岳。他曾教过课,作过许多报告,据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有余,不停地打着手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学员讲解革命道理,作报告也如同拉家常。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到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心中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回答,然而他却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个字:“等待。”

邓小平不喜欢一些形式的东西,是一个务实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时,地方有关领导总爱请他接见、讲话,他都尽可能婉言谢绝,说:“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绝无丝毫哗众取宠的习气,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他身上灼然可见。

是的,作为政治家,他既是一个威严的人,又是一个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则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也决不会作出半点让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举止随和,谈笑风生,富于幽默感。他的个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鲜明、新颖、别致的个性化语言。如“扭着不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带川味的个性语言实在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回,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访问我国,对邓小平说:“您看来完全没有变。您的长寿秘诀是什么?”邓小平回答说:“没有秘诀。我一向乐观。”他还幽默地说:“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首先顶着。”

邓家院子里种了两排花,一排是牡丹,一排是月季,他在散步时对植物四季的变化特别注意,比如哪块地的小草先绿了,哪个花枝先出花苞了,他都是最先发现,而且对那棵樱桃树情有独钟。由于只有一棵樱桃树,授粉有影响,结果不多,每年也就几十个,他一直在观察。还有那棵枫树,有一次散步,他看到红枫兴致大发,随口吟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说,平时小平同志不爱说话,常常在散步时思考问题,这是唯一一次见到他散步吟诗。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平民邓小平》)

责任编辑:谷士欣


来源:学习强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