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刘子森:家校协同,共育英才

时间:2022-11-02 浏览:95
图片

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 刘子森


前  言:

9月28日,“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在敬德书院隆重举行。北京一零一中刘子森副校长以“家校协同,共育英才”为题做了发言。发言着重从相关政策与现实呼唤、学校实践与思考、存在的不足与反思三个方面作了汇报。发言强调要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引导家长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导师。


图片


一、相关政策与现实呼唤


01

相关政策 


无论是国家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要求。既然是国家法律与政策,对学校来说就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是如何在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做好的问题,这是体现学校在依法办学。


02

现实呼唤 


现实呼唤就是学校需要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追求教育效果的需要,要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避免发生五加二等于零的情况,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这也是学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人?从中小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间跨度还是比较大的,要读完高中、大学,可能还要读完硕士、博士。所以,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教育怎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相对是比较欠缺的。学校的优势在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等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生涯规划、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是学校的弱项,而这恰恰是社会和家长的优势。家校协同就把双方的优势强强联合了,这样就都没有短板。


图片

 

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是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在不断下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比如网络搜索,百度、Google、名校的很多网课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导致中小学老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权威性下降得很厉害。国家、市区各类项目,比如英才计划、翱翔计划,这些都是和很多大学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所以学生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宽,这些专家教授在某个专业领域给学生提供的帮助比中小学老师更多。现在还有培训机构的存在,北京海淀的某些培训机构确实有一批很好的老师,这对中小学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二,学生家长高学历的普遍性。海淀区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到73.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海淀园区,这一比例高达88.1%,高学历成为海淀区劳动者的主要特征。而高学历的家长一定会对本区域的中小学教育有高需求,对中小学教师有高要求。

 

现实挑战之二是学生心理整体脆弱,而家长群体则相对不以为然。家长群体多是七零后和八零后,这就存在代际教育差异的问题。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看作是所谓的意志不坚强,这是不科学的。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帮助家长提升科学认知。比如,如果用我们原来上学的时候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就会说:我命挺好的,改变啥啊?在当今时代,如何赋予学生生命的价值感和使命感、意义感,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就非常重要,在这方面需要双方很好地配合。

 

图片


现实挑战之三是社会快速发展,新增的专业(职业)、消失的专业(职业)越来越多。2019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新增241个,消失416个。2015年至2019年,四年新增专业8000个,消失专业924个。这对中小学来说挑战是很大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后一定要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专业都没有了,我们怎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家长和社会能够给我们提供的资源。

 

学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点,学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连接点,学校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应该成为三方资源的整合者。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学校应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个连接点。学生要在学校学习过去就要学习历史,包括学习传统文化,增加智慧,要认识现在,了解国家、了解社会、了解这个现实世界,但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孩子,这个点只有在学校才能连接。学生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连接点,因为有了学生,所以我们三方才能很好地连接在一起。最好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平台、最好的资源,让他们完成自己的自我教育和实现自我超越。学校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学校应该成为三方资源最好的整合者。


图片


二、学校实践与思考

 

主要从制度保障、模式探究、特色活动三个方面介绍学校的工作。

 

01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家长导师制,家长志愿者制。

 

家长委员会一定要选好,要把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变成我们很好的合作者。班级家长委员会有明确职责,比如其具体工作包括:

 

(1)组建班级学生成长家长导师团队、学生成长共同体家长志愿者团队,建设班级学生职业体验基地,每学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共同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每学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组织班级学生听一次专家讲座;


(3)每学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组织班级家长进行一次家庭教育交流;


(4)每学期进班听一节班会课并提出相应班级建设建议;


(5)在征求所有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每学期提交一个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


(6)利用各种媒体对班级、年级、学校进行适当宣传。

 

我们每个学期都有几次家长学校的讲座,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家长的需要来讲,比如初一初二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所有年级亲子关系的沟通问题,助力中高考的问题,怎样进行家校沟通和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问题。家长对此评价还是很好的。

 

图片


我们有家长导师制度,每个班级都会聘请五到十个有能力、有热情、有意愿、有时间的家长作为家长导师。我们的学生以后想干什么,比如想成为医生、科学家、军人、工人等等,但仅仅是想法,实际上对这个行业和职业其实是不了解的。以医生为例,我们可以聘请一个职业是医生的家长作为导师,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这个小组,导师可以对这些有意愿从医的学生进行引导。除了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启示,这常常是中小学老师难以提供的。我们会给家长导师颁发证书,这样既可以体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又可以很好地缓解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拿到学校颁发的证书,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家长很厉害。

 

家长导师也会给学生做讲座,我们从讲座中选出精品课。他们的孩子毕业以后,学校也会聘请他们继续给在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收获还是很大的,这些家长导师给予学生很多在视野、见识、格局等方面的拓展和提升,这是我们中小学老师给不了的。

 

学校让家长志愿者为我们开发了很多课程。海淀区的家长多是高学历,因此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一定是高需求。我们就想调整思路,怎么把家长的高需求变成高供给,变成为学校提供资源的供给者。学生家长为我们开发了很多很好的课程,这些课程确实是中小学开发不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我们还有一些校外实践基地。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建五到十处校外实践基地,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学生每个学期会去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学生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家长负责提供基地,学校负责提出需求,组织学生成长共同体,家长和学校一起提供机会,让孩子跟自己的未来很好地联系起来。

 

图片


02

模式探究 


我们通过不断探究形成了以学生成长共同体为抓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共同体意味着成员不是某种临时性的简单聚集,而是一种具有共同愿景、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整体性组织形式。学生成长共同体由班主任统筹,按照“异质、均衡、互助、共生”的原则,在班级成立学生成长共同体若干个,每组以7人左右为宜;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兼顾学业成绩、性别、性格、爱好等因素。每个共同体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一名家长志愿者,一名高年级学长,共同体小组成员就像部队的战斗小队一样进行家校社协同。我们成立很多共同体小组,每个班都有很多个,每个小组有自己的口号和目标。

 

03

特色活动 


学校的特色活动有家庭民主生活会,亲子共读一本书、共享运动时光等。我们要求学生每个月在家里组织家庭民主生活会,解决家庭的问题,这样亲子之间会有很好的沟通。每次的主题不一样,班级、年级、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排。

 

 

三、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存在的不足和反思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提升全体家长、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

 

第二,家校共育常效机制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创新。

 

第三,如何平衡家长积极性与学校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图片



图片

专栏

观    点

责编 | 谦   山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