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父母、子女外最深厚的感情

时间:2019-06-20 浏览:846

编者按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还是“读之而不知兴起者”,它都把家庭教育放在“修齐治平”这个至高的位置,这与当代家长以“消费意识”要求学校包办学生顺利升学、建立良好操行的观念是迥然不同的。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颜氏家训》在今日的意义,不仅仅是规范世人,振奋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对道德与教育的主动承担。我们特将中信出版社的《中信国学大典:颜氏家训》做成系列微文,与您共飨。

本篇导读

       作者认为夫妇、父子和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指出这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在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中国,父子是纵向代际传承,兄弟关系是横向的关系,二者是伦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睦的兄弟关系更是家庭单位的表率。颜之推认为兄弟之间骨肉情深,“分形连气”,理应相亲相爱。如果兄弟之间不友爱,那么子侄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进而影响家族的团结。作者还论述了一些影响兄弟感情的原因,包括妻子、仆婢的挑拨,以及妯娌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倘若人能不断自省,处事公正,兄友弟恭,兄弟间便不会不相爱了。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译文】

       先有人类而之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之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之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仅此三者而已。由此延续推广,直到所谓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说“三亲”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不可不重视。兄弟,是一母所生、形体不同而气血相通的人。在他们小时候,父母左手拉着一个,右手扯着另一个;这个牵着父母衣服的前襟,那个抓着衣服的后摆;吃饭时兄弟共享一个案盘;哥哥穿过的衣服再传给弟弟;哥哥用过的课本弟弟接着用;游玩时,兄弟同去一个地方。兄弟之间即使有悖礼胡闹的人,也不能不互相爱护。等到兄弟都长大了,各自娶了妻子,抚养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忠诚厚道的兄弟,感情也比小时候淡薄疏远。与兄弟相比,妯娌间的感情是疏远淡漠很多的。如今让感情疏远淡薄的妯娌来节制度量兄弟的感情,就好像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必定不会适合的。惟有兄弟间互相爱护,感情深厚,不会因别人的影响而疏远关系,才可避免上述情况!




【原文】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译文】

       父母去世后,兄弟之间更应互相照顾,要如同形体与它的影子、声音与它的回声一样亲密。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里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的话,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旁人是不同的,彼此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关系密切的话,不满也就容易消除。比如一间房子,发现有一个洞就马上堵塞住,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住,那么就不用担心这房子会有倒塌的危险。如果对麻雀、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防范,当墙倒柱断时,就无法补救了。




【原文】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译文】

       兄弟之间不和睦,子侄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子侄不互相爱护,家族中的所有子弟都会互相疏远,感情淡薄;族中子弟的关系疏远,感情淡薄,他们的僮仆就会互相仇视敌对了。如果变成这样,那么当陌生的路人任意践踏、侮辱他们时,谁还能救助他们呢?有些人能和天下之士交朋友,且相处融洽,却不懂得敬重自己的兄长,为什么能和那么多人结交,却不能善待自己仅有的一两个兄长呢?有的人能统率数万人的军队,使部下为他拼死效力,但他对自己的弟弟却薄情寡恩,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广施恩惠,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能爱护呢?




【原文】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译文】

       妯娌之间是易生争执的,即使是同胞姐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倒不如让她们各嫁一方,这样,她们会因长久分离,而感叹霜露降临,互相思念,企盼日月而期待相聚。更何况妯娌本来就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她们处于容易产生争执的环境里,能够没有隔阂,实在是很少发生的。她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处理家庭中的公共事务时,大家都各怀私心,肩负家庭的重要职责时,又心怀各自微不足道的恩义。假如妯娌能以宽大仁爱之心去办事,把对方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那么妯娌不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原文】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译文】

       有些人没有像侍奉父亲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兄长,那又何必埋怨兄长对自己的爱护不如对他的孩子呢?由此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的不理智。沛国人刘琎,曾经与他的哥哥刘瓛住在两间只隔一道墙壁的房子里。有一次刘瓛呼叫刘琎,叫了好几声都没人答话,过了一会儿才听见刘琎回答。刘瓛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刘琎回答说:“因为刚才我还没有穿好衣帽。”以这种态度事奉兄长,就不用担心哥哥对弟弟的爱护不及对他自己的孩子了。



【赏析与点评】

       孟子所说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就有家族的“长幼”一伦。颜之推认为:“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这不是一种绝对主义,而是一种相对主义,哥哥或弟弟并非具有一种绝对性的权力或处于绝对的地位。由此可见,颜之推虽遵守人伦秩序,但并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



【原文】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译文】

       江陵人王玄绍,与弟弟孝英、子敏三人特别友爱,谁若得到美味新奇的食物,如果不是三个人一起享用,谁也不会自己先吃。兄弟三人热诚的样子都在神态上显露出来,他们每次见面,都觉得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到西台被敌人攻陷时,玄绍因为身体魁梧,被敌军包围,两个弟弟争着抱住他,各自请求代替哥哥去死,但最终未能解脱厄运,兄弟三人同时被杀害。



【赏析与点评】

       “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兄弟亲密无间,确实令人羡慕。不过在儒家的集体主义下,很容易忽略了一个事实,兄弟之间关系疏远,比如分家,不仅仅是由妻子或妯娌间的冲突所导致的,有时侯更可能是因为成年男人要开展其新的人生阶段和树立独立的人生观而迈出的一步,这是成年男人生命成长的代价,有的人甚至可能会迫不得已地“弑兄”,以达到他们的目标。假如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女性,这并不公平。其中“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兄弟成年后关系疏远应如何修补?如人们能像上面所说,经常反省观照自我,即使“各妻其妻,各子其子”,兄弟间仍能相亲相爱。文中间有歧视女性之话语,如“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有诋毁女性之嫌,我们应在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同时,直指其非。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