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看这20条课堂设计策略

时间:2024-03-01 浏览:29

图片

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迥异,学习的知识类别不同,我们的课堂设计如果不充分考虑学习深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就很难达成预期目标。


那么,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设计有哪些可行策略呢?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一中党委书记井光进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梳理了20条,现总结如下。

1. 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堂规范及计划

学生的自主和自发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应基于每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前,让每位学生制定简要的课堂规范,包括如何跟踪教师思路、如何融入小组讨论、如何引发自身思考等,并列出落实的计划,课后进行自评和他评。

2. 更多使用身边的现实问题

强调真实情境,就要选取那些学生有体验、能感知的具体化场景。比如用所在城市、村居发生的大事小情来导入教学、引发思考。还有,融入具有普遍性的家庭场景,使用同时段其他学科的材料等,都很容易拉进学生的认知距离。

3. 给教学任务设置明确的时限

提前告诉学生,课堂上每项教学任务的时间要求,并不断提醒。强化学生的有限时间意识,便于师生更加关注思维效率。

4. 请学生动手写下具体问题清单

随口表达总是轻易的,也是粗浅的。可以让学生对脑海中生成的问题,以清单的方式一一写出来,就能更深入一层。有次在观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多次写了又涂掉。问起原因来,学生回答说,本来认为是问题,但写出来发现这不是个真正的问题。

5. 有价值的问题追问三次

对于那些有深度、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层层递进的追问三次。比如,教师问学生是否同意有关看法。如果回答“同意”,可再问具体理由。回答完具体理由后,可就其中一条理由让学生再次做出解释。这样生成的结论,往往印象深刻。

6. 用最精准的表达来回应

深度学习,必然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所以,教师的讲授、表达或者回应,都必须及其精准、简短、有力,并能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如果教师用话语权掌控了整个课堂,那离深度学习就会越来越远。

7. 按照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小组

我们发现,一个班级的学习小组常常是固定不变的。但学科不同,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不一,兴趣点也不同频。因此,需要及时按照具体的学习目标来不断调换学习小组。这是引发深度学习的必要选择。

8. 强调并引入适度竞争

竞争会促进效率提升。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适度竞争。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讲求过度竞争,必然会影响学生们的心情。而心情的调适或者平复又需要时间。统算起来,强调过度竞争并不高明。

9. 始终关注课堂各项细节

有心的教师更加关注细节。驾驭一节课堂真的非常不容易,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内心波动。哪怕一个眼神,你传递给学生的都是关爱。感受到了这种关爱和支持,学生自然会进入更有深度、更加舒服的学习氛围。

10. 给学生创设更多指导别人的机会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教授别人、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深度学习方式。尽管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也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讲给老师听、讲给同伴听。让他们通过指导别人,习得的知识更有深度,人生也变得更自信从容。

11. 讲给两个以上不同的同伴听

每个同学的基础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去讲授。让学生学会用两种以上方式去讲解,知识肯定能够比较牢固的记忆或者掌握,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12. 说出前三个优先项

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讲求开放性和探讨式。学生在思考、总结或者发问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列出最优的三个选项而不是单一的选择。这种鼓励多元化并注重分清轻重缓解的思考方式,必然是有深度的。

13. 预设好知识的迁移点

一节课虽短,从讲求深度和高效的角度看,可以引发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领域的迁移点越多就越有价值。教师在课前,就要预设足够的、有价值的、个性化的知识迁移点,以备在课堂上更好去引导学生。

14. 创建单元知识的“学习菜谱”

单元知识需要及时复习。让每个学生列出单元知识的“菜谱”,并标明哪些是“主菜”,哪些是“凉菜”。把“菜谱”想明白了、列清楚了,该单元知识点的掌握也就深入内心,变得不容易忘记。

15. 限制书写或表达的字数

在课堂上,学生写或说并不是越多越好。限制他们的表达字数,更容易强化“大概念”思维。无论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是制作海报、参加讨论等,都要求学生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其总结概括能力就会随之提升上去。

16. 让每位学生认清优势和弱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剖析自身,这本就是一项有深度的行为。在本学科、本节课上,哪里是自己的强项,哪些又是短板。学生们只要分析透彻了、分析准了,学习自然就有了深度。

17. 巧妙设置分歧点并预设处置办法

恰当的争论更能引发深度思考和广泛参与。教师在课前应设计适当的讨论分歧点,让学生通过争论来点燃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当然,也要提前想好并能随时提供处置办法,不至于出现课堂难以掌控的情形。

18. 尝试让学生来命制测试题目

教师放开手,学生才会独立行走。可以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命制试题,来考考同伴,甚至也可以来考考教师。如果学生们能够命制出高质量的测试题目,那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刻、很系统了。

19. 让失败变得更有意义

无论师生,在课堂上都会经历回答错误、思维断档等“失败”,甚至一节课还要经历多次。没有必要回避这种失败,而应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哪些环节是失败的,尽快加以调适便可。另外,这些所谓“失败”的经历,往往更具反思价值。

20. 建立基于个体的课后追踪制度

下课铃响了,绝不代表课堂教学的结束。无论学生带着收获还是疑问,教师课后都要多渠道跟踪,而不是等到一段时间后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来检验。毕竟,考试、测验只能评价其中极少的一部分知识。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更长的空间环和时间链。

什么是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来源:中国教师报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