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

时间:2022-07-20 浏览:19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出自《荀子·大略》。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用典。

  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道”与“德”

  师道,指为师之道,指师者所承载之道;师德,指为师的德性与德行。“道”与“德”合成一个词为“道德”,二者本来也有分别。“道”无言无形,却承载一切,只能用思维意识去感知;德昭示道,有德的人顺应道,按自然、社会、人生需要去行动,去做人、做事。

  老子的著作被称为“道德经”,《论语》《孔子家语》等也可视为孔子的“道德经”,因为其中所谈也是“道”与“德”的问题。孔子最重视“修道”“立德”的问题,他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这句话说透了“道”与“德”的关系。为什么“善恶到头终有报”?为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仁、义是“人道”的要求,不仁不义,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遵道而行,才是好的德行。

  德不明则道不尊,就意味着人们失去了价值体系的支撑,长此以往,后果就很严重。孔子说:“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马是良马,若不遵循驾车之道,也不会顺利前行。治国也是如此,孔子说“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虽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如果治理无“道”,人民没有信仰,国家就不会强大,更不会伟大。

  师之为“师”在于“传道”

  国家有治理之道,个人有处世之道,无论什么事,都有“是”与“非”的标准问题,无论是谁、无论何时,“道”是不可离开的。庄子说“道”在人的日行坐卧之间。《中庸》也说可以离开它就不是“道”了。人们遵“道”而行,循理而动,这就是“德”。人们德行的好坏、高低,要看与“人道”契合的程度。

  谁来“传道”?当然主要是教师。《学记》说:“人不学,不知道。”人都要从学生时代走来。青少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信念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作用极其重要,教师应该是“道”的载体,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扎根。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讲“师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师道”必须尊贵、庄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爱有敬,严谨为学,信仰体系就能树立起来。

  荀子曾明确谈到“为师”的深层意蕴,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但即使如此,具有广博知识这一条还不包括在内,可见这些条件比这个还重要。这就是: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畏、佩服;教师要有威望,能让人尊仰、信服;教师深明义理,让人觉得条贯、顺畅;教师要深刻,让人觉得精微、明晰。这就是说,教师知识广博固然重要,但与之相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西方人讲“知识就是力量”,中国还强调“力量需要方向”。儒家追求“止于至善”,认为“知止而后有定”,他们希望大家明礼知耻,拥有健全人格。早期儒家特别重视“志于学”“志于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志于道”,都是说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中庸》说“道前定则不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才不彷徨、迷茫。《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无论从师而学,还是结交朋友,“学”和“道”都应放在第一位。

  尊师乃因师之有“道”

  尊道必须尊师,尊师的实质是尊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理想人格。《易传》说:“童蒙养正,圣功也。养正莫先于礼。”《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中庸》说“道前定则不穷”,说的都是“方向”与“价值”的问题。教师传道,承载价值观的传承,进行“成德”之教,培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孔子说:“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这就要求在国家层面上、在管理层面上,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风尚,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从根源着手,综合施策,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力倡树师道,培育师德,重振师道尊严。《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师”内涵丰富,不仅是指严厉的老师,更是有尊严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这样的老师才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人。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一直传承着伟大的梦想。孔子最是民族形象与民族精神的代表,他常“梦见周公”,因为他向往“郁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和谐与人心和顺,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梦想。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吸吮五千多年积累的文化养分,大力重振师道尊严,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必然更加能创造、敢奋斗、善团结,从而更好地走向伟大复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