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源流与文体探索——《明诗篇》解读

时间:2024-04-22 浏览:8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袁济喜


4月16日,《文心雕龙》研读第三讲,这一讲主要解读《明诗篇》。《明诗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第一篇,文体论部分包括从《明诗》至《书记》共二十篇,涉及三十余种文体,刘勰在《序志篇》中把这部分称为“论文叙笔”,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明诗篇》涉及到的诗人和作品非常多,袁老师提前给大家准备了《明诗篇》和《诠赋篇》的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大家了解从西周至南北朝的文学史。随后详细解读《明诗篇》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补充了很多相关知识,比如,朱自清先生对“志”的解释,鲁迅先生《摩罗诗力说》中对刘勰诗教观点的评价,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述,陶渊明在齐梁时代评价不高的原因等内容,以此帮助大家对刘勰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配合《明诗篇》的内容,还穿插介绍许多相关诗作,比如《诗经》的《邶风·柏舟》《邶风·北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建安时期曹植的诗歌《送应氏诗二首》,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其三》等等,让大家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刘勰在《明诗篇》中对不同历史时段作家作品的评论。梳理解读完内容之后,袁老师对《明诗篇》进行全面的概括总结。


首先,刘勰对诗歌本质的定位是:“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袁老师认为刘勰的观点相对比较正统、保守,这是因为刘勰所处的时代面临诗歌的流变、形式主义的甚嚣尘上,所以刘勰要矫枉过正,而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铺观列代”的基础上,指出:“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刘勰对四言诗、五言诗总体的定义。


其次,刘勰在坚持诗歌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的基础上,也充分重视作家的个体性和风格特征。比如,在正始文学中称赞嵇康与阮籍在玄风当道中特立独行的品格,“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肯定了太冲(左思)、公幹(刘桢)的“偏美”,所谓“华实异用,惟才所安”,“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刘勰提出诗歌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给抒情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的补充和协调。袁老师认为刘勰的诗学观是比较辩证的,既肯定了《诗经》的“四始六义”,也肯定了《古诗十九首》的“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充分肯定了四言诗的“雅润”五言诗的“清丽”。


第三,刘勰肯定了诗歌风雅比兴、抒情言志的传统,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加以评判,褒贬是很鲜明的。在史的叙述中融入鲜明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判断。比如他赞美夏代的《五子之歌》是“顺美匡恶”,汉初韦孟的《讽谏诗》是“匡谏之义,继轨周人”等,这是真善美合一的价值标准。袁老师由此谈到诗歌的功能,历来认为是两种:美和刺。所以,相对于同时代的人,刘勰的观点还是比较宽容的。


第四,诗歌有天人合一的启示。在篇末的“赞”中,刘勰指出诗歌与“神理共契,政序相参”,如果联系《原道》篇中的“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来看,又体现了他在诗歌问题上原道和宗经的思想。


《明诗篇》涉及的作家作品内容确实是很多,对于了解文学史的老师来说相对比较熟悉,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而言稍微显得有点陌生,但是,我们海淀的老师的学习精神令人佩服,大家没有懈怠,都在认真做笔记,且一丝不苟!有的还积极与袁老师互动,比如讲三国的内容时理工附中的袁聪老师随口而对,提到《桃花扇》中的文词时,人大附小的田永甜老师也能脱口而出。


最后,袁老师给大家详细分享了关于赋的文体知识,并倾囊相授,把自己关于赋的文体知识的著作《赋》无偿分享给大家,为《诠赋篇》的学习做准备。


与文学评论经典著作相识,这个春天格外灿烂。期待下一节课的经典之旅。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