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用艺术养成君子人格

时间:2018-10-23 浏览:425

       1914 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6pic_6138007_b.jpg

       如何培养君子人格?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培养君子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就是指在君子人格的养成过程中,要重视对其艺术修养的培育。“游”则体现出艺术教育不是严肃和死板的,是丰富而令人感到愉悦的。孔子的生活与生命充满了艺术情调,后世的士人君子多数也都受其启发和影响,浸染于琴棋书画的世界,以涵养君子性情。

       琴之深邃,棋之奥妙,书之神韵,画之意境,无不潜移默化地浸润于君子品格涵养之中。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著。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在对 1999—2000 学年度与 2009—2010 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做过一个有 5 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回答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毕业 1—5 年的毕业生的答案是 “ 基本技能 ”,毕业 6—10 年的回答是 “ 基本原理 ”,毕业 11—15 年的结论是 “ 人际关系 ”,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 艺术最有用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人影响之深远。艺术教育除对君子人格的涵养、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正向引导作用外,还对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558_P_1439750505170.jpg

        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地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

       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是涵养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艺术教育更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位,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促进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人们一旦学会了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这只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观自我成长,从而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精神上获得丰盈,在生命上感受意义,在人生中获得从容。

72r58PIC5vi_1024.jpg

       敬德书院作为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传统艺术素养的提升,在课程中设置了古琴曲欣赏、中国茶道体验、书法艺术研习等内容,书院还与中国国家画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为教师开设传统艺术教育课程,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特别是 2015 年以来,连续开设三期书法艺术赏析与创作课程,为海淀区培养了一批书法教育的骨干力量。

        在本专题,我们重点选择了书法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与读者分享,且特意选择了《让茶文化走进中学课堂》一文,从另一个新的视角引发读者对中华传统艺术教育的思考,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程探索提供绵薄的支持与帮助。




作者:高峰 敬德书院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