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走进古典诗词 传承中华诗教

时间:2018-04-11 浏览:572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文明传承诞生了无数精妙的诗词佳作,诗词之美一直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沉淀为国人心中最深层的温情和敬意。我国的诗教传统也源远流长,自孔子时代起就充分认识到诗歌的独特教育作用,主张以“诗教”涵养性情、化育品格、彰显伦理、成教于国。因此,现代教育应继承这一优良的人文传统,加强以古典诗词为基本内容的“诗教”,帮助学生养成温柔敦厚的君子品格,成就淳朴良善的公序良俗。这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一术语产生之初,特指围绕《诗经》这一特定文本进行的教育、教化活动。

image.png

  后来在历史沿革中,“诗”的所指范围不断扩大,现多被用于泛指诗歌(或广义上的文学)。学界一般认为诗教溯源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而在四教中,孔子首重诗教,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对孔子而言,《诗》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文本,而是可以修身治世,移风易俗的教化之工具。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儒家世代奉行的圭臬。孟子更直接地“援诗说礼”,引述《诗经》来追溯“王者之迹”,还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诗教原则。荀子则进一步肯定了《诗经》作为“先王之道”的崇高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家诗教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功用,是“美刺、讽喻、好恶之教”。迄今然。

  现代诗教应承继传统,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现代阐释和拓展延伸,以实现传统诗教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功能上,现代诗教在强调诗歌“教以化人”的社会功能之外,还应特别凸显诗歌对情感的兴发感动与深刻的审美价值,注重以诗歌的形式来消弭现代人与自我、他者及世界之间的隔阂与对抗,让人可以审美、诗意地生活在当下,成为一个有着人文积淀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富性情和饱满人格的多向度的“人”。在内涵上,现代诗教可界定为诗歌教育,教人以“诗”,并借以实现道德、智力、情感及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即以诗来“教”。在内容上,现代诗教不但应该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他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还应该引导他们走进《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唐代以前的诗歌,让他们回溯到源头,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中国诗词的浩瀚与精美,体会身为炎黄子孙所应有的精神气象和文化自信。

  诗教回归的诉求在国家与教育部的政策文件中屡有显现。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各学段诗词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于北师大讲话中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7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丰富而深刻的体现,尤其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中华人文精神”,在古典诗词中体现得更为突出,需要通过诗词教学来具体落实。2017 年 5 月,两办又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普及中华诗词”等具体要求。image.png

  传承中华诗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开展系统的古典诗词培训。教师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守护者和传播者,也是开展古典诗词教育的关键群体。教师的诗词素养和诗教能力直接关系广大青少年学生对诗词的认知及接受。2017年5月,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就与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开办“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置课程,让他们充分体验并感受中国诗词之美,进而有意识,也有能力承担起诗教传承的责任。二是引导一线教师进行诗词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寻求丰富、适宜的教学方法,努力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感和违和感,让学生主动地走近诗词,让诗词亲和地走向学生。相信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小学的诗词教育可以渐入佳境,传统诗教的精神和气质可以在现代语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作者:张晓玉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