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培育核心价值 实现立德树人

时间:2018-04-11 浏览:456

  德者,得也。“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固有规律行事。人,出生于自然,成长于社会,只有遵循规律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逐步地改变社会,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德”字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有发现,皆借为“得失”字;在西周金文中具有“道德”之意。

  从春秋开始,“德”字的含义日渐具体。“德”的内涵在《论语》等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孔子的眼中,“德”的意义十分重大。在《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先生的眼中亦是如此。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认真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好像天上北斗星:坐在那个位置上,群星围绕环抱着它。


t01e401df57f8804c4b.jpg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策来管理、领导,用刑法来整治、规范,民众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无耻辱的感觉。用德行来管理、领导,用礼制来整治、规范,民众有耻辱感,内心认同而归依。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关心德政,小人关心生活;君子关怀刑法是否恰当,小人关怀利益是否足够。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作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古人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对个人灵魂的塑造作用。传统道德教育所包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历久弥新、一脉相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首先,“德教”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现今“德育为先”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其次,“德教”强调“教以人伦”,鼓励学生向上向善,这与如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可谓异曲同工。再次,“德教”重视“身教”与“自省”,这与今天学界所提倡的“榜样示范”“自我反思”等教育策略又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传统的“德教”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综合作用,这在今天仍具有十分深远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更为生动形象的阐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4 年 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指出。

  “(核心价值观)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4 年 5 月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65231491_4.jpg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013 年 11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曲阜时指出。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在学校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化与升华,更是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态度,对传统“德教”的继承与概括。

  海淀敬德书院设立后,海淀区的中小学教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道德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形成了大量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

  在本专题,我们选择七篇具有代表性,与“德教”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力求从实践角度进行具体阐述,为基层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

  传统时刻与智慧为伴。让我们共同体味古人的人文精华,观照今人的心路历程,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作者:达思潮 敬德书院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