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中华传统家教的返本开新

时间:2018-11-22 浏览:457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最重视家教,三千余年间所形成的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完备的家教系统,举世罕有其匹。唐宋以后,中华家教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使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珍贵文化遗产。可惜的是,经过长期的否定批判,这一宝贵的遗产在其发源地的大陆已经鲜为人知,家教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以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骄纵——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培养中的普遍弊端,甚至连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富二代”,导致了大批问题青少年的产生。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家教传统的继承,但是,我们毕竟是在现代条件下进行家教,传统家教要取得实效,必须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因此,中华家教在当代的使命是返本开新。

image.png      《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说法,“新民”的新和旧不能截然分开。梁启超也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新民说》。怎样才算是今天的“新民”?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君子。第二,他应该是现代公民。先秦儒家有一句话讲得好,“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即家庭内部的关系处理主要遵循情感为先的原则,而家庭外部的关系处理主要遵循以道义与公正为主的原则。

        现在中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什么问题呢?钱学森晚年问温家宝总理为什么现在难出大师。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成了“不中不西的教育”,所谓“不中”是丢了儒家传统,所谓“不西”是学了学校的形式而没有学到它的灵魂,这个观点提前把钱老师的问题回答了。现在中国的教育首要问题不是让人成才,而是让人成人,没有人哪有人才,没有人才哪有大师?颜炳罡教授讲了《颜氏家训》与四书五经,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如果把这些从教科书中取消,那就没有人的培养了,就出了问题。

       所以中国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面临一个困境,就是我们近百年来的文化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传统文化主要是仁性文化,西方是理性文化,我们学了一百多年,既丢掉了仁性文化,又没有建立起来理性文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家长不知道怎么样教育孩子,既没有把握国学的真谛,也没有把握西方教育的精髓,因此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家庭教育要返本开新。《三字经》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把儒家教育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前面讲的是做人,最后一项是有余力再学文。我们现在不光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儒家教育、儒家家庭教育的精华,我用三个词归纳,第一是君子教育,第二是仁爱教育,第三是礼仪教育。君子教育是人格,仁爱是情感培养。从孝悌到博爱大众,亲亲仁民爱物。

image.png        这个孔子说得非常清楚,这些不能丢掉。我们的教育要走上正轨,必须要返回到以修身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情感是培养内在的,礼仪是培养外在。现在很多孩子读了硕士博士,却动不动打人跳楼,心智不成熟,这是教育的问题。

      传统家教也有弊端。近代有几个人物对这个有了反思,第一个梁启超,他认为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有私德而无公德,修身很好,在家里很好,一出家门就大声喧哗,这是公德不利。没有公民意识,顾家不顾国。其实,私德和公德不矛盾。后来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就彻底否定了人伦,要解放。但怎么解放?解放后是否还有约束,他没涉及。

       家教的传统一定要和现代社会有一个衔接。比如说关于《弟子规》最近有很大的争论,批评《弟子规》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搞清楚《弟子规》是什么就开始批判,学术上不足观,但他们说的倾向我们要注意。《弟子规》毕竟是清代的蒙学教材,有些说法今天需要改善,如父母用鞭子打你,你也不能怨;过于强调孩子以父母的好恶为好恶;家文化很发达,但是公共理性不发达。

      这些现在都已经过时。我们既要发扬传统家庭教育的智慧,又要培养孩子具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这就达到了“返本开新”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赵法生 )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