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三)

时间:2018-04-09 浏览:500

blob.png  三、原因何在 blob.png


  探讨当下旧体诗词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诗人的身份变了。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诗人大多是士大夫阶层,是经过科考出来的知识分子,且都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他们创作的诗词,大抵都能称为“作品”。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今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人民大众的写作。国家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诗词作者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很少的人在写作,今天是很多的人在写作。过去是上层的士大夫写作,今天是民间的大众写作。一般说来,士大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精英阶层,他们家底厚实,有家学渊源,书读得多,又经过层层筛选,做了官见多识广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手头做着,“诗言志”的教导心里放着,所以写出来的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都过得去。而那时发表、出书又极不容易,要一个字一个字抄出来,一刀一刀刻出来,自己把关严,社会把关也严。所以我们今天读古典的诗词都能读出那个“好”来。但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后,人民一下子富裕起来了,旧体诗词逢春化雨,遍地开花。诗人普遍的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准备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诗人写了诗就发表、出版,短信发给朋友,网络送给千家。随意性写作,也是今天诗词的一个普遍现象,出现顺口溜之类的非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image.png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今天诗词作者身份的解放,无疑是中华诗词发展史上一件具有特别意义、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它是诗人思想的解放、思维的解放、写作题材和抒情对象的解放,是“诗”的大解放。这也是我认为可以继唐宋后产生又一个诗词高峰的理由。“民间”和“大众”是我们解读今天诗词现象的两个关键词。旧体诗词的今天在民间、在大众,旧体诗词的未来也在民间、在大众。民间是诗词的肥沃土壤,大众是诗词写作的主体。只要加强文学修养,进行必要的文学准备,民间的大众的诗词写作一定会带来中华诗词的真正繁荣。

  再一个是太注重技术标准。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技术太行。

技术不等于艺术,这是艺术创作的常识。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是技术强过了艺术,或者说是太注重技术标准,而削弱了艺术标准,因为有一个流行已久的观点“旧体诗词难学”。难在哪里呢,难在平仄格律。不是说难吗?我就迎难而上,攻坚破难。于是符合平仄格律的旧体诗词成批量生产出来了。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只要掌握了平仄格律,就写好了旧体诗词,就是文学作品。殊不知这些中规中矩、合辙押韵的“诗词”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诗词的,顶多只能算韵文文字,但又没有了韵文的严谨与法度。

文学的诗词,是“艺”和“术”的统一。艺由心生,术由手造。术是可以学来的,艺不一定学得来,更多的靠悟、靠养。“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的这个“养”讲的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艺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你可以把古人的技学得很到位,但是要进入古人创造的意气和境界却很难。真正的意气和境界得借天地造化出来,得靠心灵感应出来。照搬古人的境界和意气,不是境界低俗,就是了无生气。诗词写作最终考验的就是“艺”这一块。


blob.png  四、回到常识  blob.png


  对于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来说,需要回到常识来看问题。常识是什么呢?常识是“诗词是文学”,而且是“文学中的文学”,因为通常的说法是“诗词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极言诗词的“文学性”,这反映了诗词艺术的历史影响与文学地位,也反映了社会对诗词艺术的评价维度。

image.png

  毫无疑问,旧体诗词写作成了中华民族 21 世纪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种写作热潮?回答只能是诗词这种文学形式。虞舜的《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歌》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今天读来仍觉生意盎然,为什么?因为它们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什么是中华诗词的生命?当然只能是文学。文学艺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种子与土地的关系。种子糅进泥土里,阳光照耀它、雨露滋润它,春天里会长出新苗,秋天里会收获果实。因此,文学艺术之力也可以看成是生长着的自然之力,是“天”和“地”给予“人”的力,任何东西抵挡不了它,也摧毁不了它。因为它可以再生,生生不息,直到永远。文学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同时也是开启心智的钥匙。人们知道,人是神秘的,自己不能完全解释自己,也不能完全解释他人。人们还知道,自然和社会是神秘的,人不能完全解释自然和社会。人们还发现,人,只有通过艺术、哲学和科学,方可获得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文学艺术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破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秘密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远行者的通行证,它的神奇性就在于能超越社会现实,使不美好的现实生活变得美好,使美好的现实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使读者获得一次愉快的精神远游。人们接受诗词,阅读它、欣赏它,就是企望能够获得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中国文艺思想的大原则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艺术的根本存在,是形而上——道的精神。因此,离开文学讨论诗词无异于舍本逐末,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回到常识来认识旧体诗词。也只有回到常识,才能使话题更实际、更深入。

常识是什么呢?常识是文学。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