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2022年海淀教科院年度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

时间:2023-01-04 浏览:1041

2022年海淀区教科院喜迁新址,新环境新气象,激发全院人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教育新境界。“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新时代要求我们焕发新状态,不断创造新业绩。我们聚焦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因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纲举目张做好教育科研工作。

 


搭建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成长立交桥

 

图片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 吴颖惠


海淀区优秀种子工作站是海淀教育“十四五”二十四项重点项目之一。工作站启动与实施一年多以来,着重从课程研修、教学实践、学术影响力打造等方面为教师成长铺设桥梁。

 

为优秀种子教师成长提供所需的通识性课程学习。围绕人文素养、学术素养、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优秀种子教师设计实施了系列素养提升学习课程。为优秀种子教师搭建扩大学术影响力平台。依托“海思论坛”,开展了围绕“互联网+”赋能教与学方式创新、“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与创新”为主题的17场系列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为优秀种子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创设条件。工作站开展了“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教学实践活动,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促进优秀种子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海淀教育的明天取决于今天海淀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相信海淀教科院为优秀种子教师所搭建的“成长立交桥”,能够迅速提升作为我区中青年教师代表——优秀种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这批成长中的优秀种子教师必将成为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后备力量!

 


开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新模式


图片


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转化为教育实践,践行生态文明教育重大主题进课程要求,开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新模式,2022年10月26日,“海淀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这是继北京市成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之后成立的首个区县级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制定了五大工作目标,确定了六大重点研究内容,聘请了方中雄、史根东、郭华等21名指导专家,联合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公园等7家资源单位,以及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等38所课题校组,组成研究共同体,为工作室深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工作建立了创新保障机制。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杜荣贞主任对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生态文明与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工作室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研究方式,探索促进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引领海淀教育顺应时代,实现新的发展。

 


向美而行,推进区域美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美育中心以美育群体课题研究为路径,引领101所中小幼学校,学习美育理论,探索美育实践,推进区域美育建设。以“致美行厉”为品牌形象开展了一系列的美育活动,包括教师素养提升专场音乐会、美术写生、艺术沙龙交流、专家讲座、全区教师画展等。

 

创设“美育专题研究共同体”20个,形成“民歌中国”、“博物馆教育”、“戏剧课程”等20个特色专题方向研究,参与教师总计320多人,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团队活动,形成融研究、交流、体验为一体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探索及专业素养提升的学习模式,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能力和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呈现出美育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格局。

 

充分利用海淀区高校和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势,探索高质量的新时代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建设模式,壮大美育人才后备队伍、形成美育可持续发展。开展中小学艺术疗愈专项研究,推动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学段、全方位。

 


肆打造家长学校海淀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图片

 

打造家庭教育大讲堂品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依托区级、学区、校级“三级体系”,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育儿故事、亲子关系、家校合作等多个层面,贯通中小幼各个学段,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灵活多样的育儿技能技巧。年度累计完成34期直播+录播课程,累计152万人次学习。

 

研发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培育家庭指导专业师资。研发《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构建了涵盖理论思想、科学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框架和课程体系。完成第一期133名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77课时系统培训,首批学员培训辐射学校达130余所。

 

上线家长学校APP,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海淀家长学校开发“互联网+家庭教育”App,汇聚线上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宣传推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及经验,促进线上家庭教育交流。

 


智慧教育助力“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图片

 

2022年,海淀教科院根据国家及北京市相关政策要求,按照“一网一云一中心N平台”的建设思路和“集中优势、集约资源、一体化发展”的统建模式,在相继完成海淀教育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项目(2022年)、2022年海淀区新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采购项目、海淀区英语听说机考考点建设项目(三期工程)三大区级统建项目的同时,对海淀智慧教育云上的行政、党务、财务、人事、教学等各类业务应用平台进行优化升级,推动教育大数据生态“闭环”发展。

 

在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核心,海淀教科院积极完成海淀区教育网站群二期建设,实现全区200多家中小幼职官网入网入云,做到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官网“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构架、统一资源中心、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安全防护”。

 

为进一步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服务,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功能升级改造,全面支撑自主学习、答疑辅导、学习任务、作业活动、虚拟实验、校本资源、活动应用、移动学习、业务管理九大应用场景。

 

为提升数据赋能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图谱能力,建立综合分析、学区和集团校分析、学科教师分析、学生成绩和体质健康分析等7个维度分析共75个数据模型,形成17个学区、36所集团校、134所学校的精准画像。锁定6814名符合要求的可轮岗教师,为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供数据层面的辅助决策支撑服务。



高质量推进心理服务,多重守护师生心理健康

 

图片

 

研发心理课程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育人水平。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研发学段衔接、主题递进的50节课后心理服务资源包,全区下发,建立专业支持体系,形成教学参考、教学设计、教学PPT等课程实施配套资源,尤其成为居家学习期间班主任班会及师生互动沟通的重要活动参考。

 

深耕心理支持服务,全力为中高考保障护航。率先在北京市开通中高考心理专线83428600,最多可供4人同时咨询,累计接线103人次,成为了舒缓心灵的重要通道。入驻封管控考点进行心理服务,研发《应试锦囊》《考场心理调适技巧》等宣传折页材料,对164名中高考生进行一对一沟通联系摸排。

 

建立数据筛查评估机制,持续深化心理疏导服务。形成调研-监测-指导-辅导-治疗及转介一体化防护干预体系,完成2021年度学校心理监测分析276份、风险学生名单276份,启动2022年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动态跟踪危机学生状态,对1900多名风险学生进行指导,拉网式与因需式结合给予学校危机干预指导,筑牢学生健康成长“防护墙”。荣获“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分层分类教师培训,助推教师育人能力发展。开展专题化、案例式家庭指导培训,累计辐射63000余人次,为疫情下班主任工作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撑。强化骨干团队建设,系统向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普及危机干预、学习治疗、叙事治疗等心理技术,全面提升心理教师辅导能力,年平均培训课时达60以上,累计培训86000余人次。



践行新评价新实践,促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海淀教科院依托“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研究探索,积极对标改革新时代教育评价方式方法、助力破除“唯分数”等顽瘴痼疾,开展“新评价-新课标-新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在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过程中,区域、学校和教师采取多种举措、创造性地开展评价工作,宣传、交流区域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成功经验。创设教师评价素养课程资源,助力教师评价论文获奖全市领先。与房山区承办了2022“房山+海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联合论坛。

 

开展涵盖全员、全学段、全过程的信息化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调研,在系统分析海淀区初中生、高中毕业学生发展情况基础上,直观全面展示海淀区基础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现状。

 


“海淀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中心”建设初具成效


图片

 

2022年9月,海淀区正式挂牌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中心成为试验区事业发展重点实施项目。中心旨在建立融合网络安全理念普及、安全技能培养、安全上网防护和技术体验的多功能人才培养基地,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化、趣味化、生动化和操作化的网络安全教育,为海淀区培养网络安全创新性人才。

 

教学培训协同引领海淀网络安全教育创新实践。网安教育中心将作为全区教育系统唯一的网络安全教育基地,兼顾学生活动和教师培训,包括:网安知识学习、网安教学研究、网安技术体验、网安教师培训、网安资源汇聚、网安宣传展示等教育形式。

 


提升教科研治理效能,促进研究型学校建设


图片

 

统筹实施,融合与创新并重。在规划课题管理方面,管理所进一步创新管理流程,把握关键环节,引导学校围绕区域重点改革领域和教育教学前沿问题开展探索研究。2022年通过增设“双减专项课题”“党建专项课题”“新任书记校长委托课题”,创新区域统筹管理。在国家、市、区级示范性开题中,在每一组中分布市级科研先进学校,发挥同伴互助功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建构生成,过程与结果并行。学校教育科研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科研的过程和结果必须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场域之中。在学期科研工作会上,中关村三小、首师大附中、北大附小以及育英学校等市级科研先进校,分享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增立“双减专项”论文、编订科研成果摘报、借助《现代教育报》及《教科研助力学校品质提升》等进行宣传展示。

 

反刍递进,建设与反思并生。市级科研先进校在科研骨干班、新任科研干部培训、学带继续教育中,交流互鉴、反思学习。关注学校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与评价改革。在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既有经验,同时反思生成。以“反刍式”研究的方式,带动学校发展。

 


“接诉即办”案件归因分析,助力优化区域教育治理


图片

 

“接诉即办”制度是北京市优化基层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2019至2021年三年间,海淀区教育两委共接办“接诉即办”学校类案件一万余件,解决了大量与人民群众教育权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形成了教育系统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教育治理和问题解决的良好态势和社会氛围。

 

学校发展研究中心将三年来一万余件“接诉即办”案件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把握三年来学校类投诉案件的全面状况,深入分析“接诉即办”案件的深层次原因。对一万余件案件进行逐一阅读分析,构建了“矩阵式”分析指标体系,包括17项一级指标和80余项二级指标,从责任主体、案件类别、时间维度等三个维度,对一万余件学校类案件进行整理、分类和归因分析。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隐藏在一万余个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实践逻辑和影响因素,最终形成13条数据分析结果和11条研究结论,围绕现实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7条政策建议被采纳,最终形成《海淀区中小学“接诉即办”案件归因分析报告》,助力形成以“接诉即办”案件驱动学校治理提升的改进路径,为推动海淀区教育治理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不诉自办”转变提供支持,受到海淀教育两委领导高度好评。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体教科院人将团结一心,只争朝夕,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用智慧和担当谱写奋进教育强区新征程的新篇章。


图片


(本文转自公众号“海淀教科院”)


图片

专    栏

动    态

责编 | 静   静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