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吴颍惠:古代书院如何促进现代教育

时间:2017-12-19 浏览:870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书院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和精神圣地。从某种意义上讲,书院的兴盛导致儒学文化的繁荣与传播,书院的衰落又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精神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即教育方式的失落。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历经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终因言论而获罪被禁的曲折历程。正因如此,书院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书院藏书、讲书、著书,回归教育的阅读本质

    中华民族有着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史。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孔子私学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当时就已经涵盖了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一直都在忽明忽暗地秉承着孔子私学的精神要素与亲和方式。

    而书院,就是这种教育使命与家校一体育人、育才方式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也是中国教师最心仪的生活方式。

    建立书院自然离不开书,书是传统书院的根本,书院里应该处处弥漫的是书香、墨香的温润气息。从书院的发展历史看,书院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藏书、读书、讲书和著书的地方,这是传统书院的四大基本功能,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敬德书院的创建,也把“书”作为核心地位。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不断深入各大书局或出版社,精心采集各种传统文化书籍。目前,敬德书院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达到6000多册,其中线装书达到400多册。新近又购买了汤一介先生生前主持编写的《儒藏》的全套书籍。

    除了文本书籍外,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按照经史子集四类,建立了集文字、音频、视频一体化的电子书库。可以说,敬德书院不缺书,虽没有独立的藏书楼,但前后院各个房间都是“藏书阁”。学员来到这里,可以随手翻动书籍,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在书香、墨香中体验教育生涯的优雅与完美。

    传统书院极为重视学生的阅读、自修,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这种读书包括朗读、诵读、吟诵、默读和心读等过程。学生的书院生活以读书为主体,每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度过,在阅读中思索天地人生。

    而现代学校则是以上课、听课为核心,学生在一节一节的课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片段,造成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离。学生缺乏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阅读素养,是现代学校的弊端之一。

建设传统书院,就是要恢复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即阅读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进而改变整个民族的阅读习惯。

二、书院学者讲学,重塑教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像所有传统书院一样,书院讲究要有“山长”,有自己的文化大家,有自己的教授团队、学术团队。敬德书院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有幸聘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出任荣誉院长,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学院的很多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学者教授团队。

    敬德书院到现在已经聘请了两批学术委员,30多位教授学者,但远远不能满足讲学、授课和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中,敬德书院先后举办100多次的学术课程和学术活动,这意味着几乎每天都有教授学者来到敬德书院授课或做学术研讨。

    教授学者的到来,使书院高朋满座、门庭若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现代人心仪已久的书院生活。应该看到,书院发展极其倚重教授学者团队,这就要求书院必须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搭建更加人性化的学术平台,吸收国内外更加优秀的教授学者,来书院授课,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同时,书院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公益讲座、国学师资培训、经典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等途径,吸引更多的教授学者来到这里讲学授课,给更多学员以文化滋养、人格影响和精神享受。

    古代书院是学者论道的地方,儒释道等不同思想、不同学派都曾在书院里讲学论道。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者向来以文人的傲骨,以“为圣人师”的使命感,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书院聘请的教授学者必须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应该成为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儒家学者秉承一生的信条莫过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使学者可以自由思考,不用去依附权势,具有批判一切的勇气。

    人格之独立是儒家学者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脱离独立的人格,人和动物、工具就没有了区别。因此,借助书院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公民,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是现代书院的使命与担当。

三、书院经典课程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仁爱之师

    书院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课程构建。课程是书院的根本,书院的课程应该是儒释道兼修,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敬德书院的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紧紧围绕“四书五经”展开,属于骨干教师国学核心素养提升类课程。

    敬德书院作为一个面向中小学,重点培养有君子人格的师资培训基地,着力构建了研修、读经、会讲和学术四种课程体系。

    其中,研修课程是为学校打造的为时一天8小时的课程,上午以聆听教授讲国学为主,下午以分小组自主研修活动为主;读经课程,建立了“中华·敬德读书会”,讲读《论语》,阅读《孟子》……学术课程以一学期为单位,如古诗词欣赏与创造、礼乐文明教育、诗经讲读等学术类课程。

    四类课程每年培养学员2000多名,对海淀区国学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敬德书院的行走之路就是课程建设之路,是开放、逐步生成的课程建设之路。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位来书院讲学的教授学者,严格做到每一节课、每一次会讲,都做到文字纪要与音视频资料同时并存,往往一次讲座就留下上万字的资料,这些都是书院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两期礼乐文化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彭林先生合作,正在编写《中小学礼乐文化》教材,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楼先生目前正在组织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写《名家推荐教师必读》教材,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体系,主张建立“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 德体系,注重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教化、家族传承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治世目的。

    可是,教师是一种“以人育人、以心育心”的事业,如果教师缺失“仁爱之心”,文化传承可就岌岌可危了。儒学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这些做人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场所,走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真正让教师在这里“学儒、修儒、行儒”,做到通明达理、知行合一,培养有德行、有底气的仁爱之师!敬德书院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课程板块,设计研修、读经、学术和会讲四类课程体系,其中的礼乐文化、诗词欣赏与创作、书法鉴赏与创作、论语读书会等课程,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培养教师的德行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书院师道尊严,重构现代学校新型师生关系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最早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祖先和君师,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天下的太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

    这种尊师的思想,在西方所谓民主教育的冲击下,几乎遗失殆尽,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也成为笑谈。而在我国传统书院里,向来有“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一说,师生情谊流传下许多千古佳话。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嵩阳书院。

    师生关系是传统书院的精髓,也是书院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楼先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他创办书院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师生如父子”的传统师生关系。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楼先生携他的30多位弟子及家人,在敬德书院举行了“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古琴昆曲、鸿雁飞舞、邀月共欢,师情融融。通过书院建设,我们需要弘扬的是民族特有的尊师重道思想,还现代教师以师道尊严。

五、书院儒学气场,营造返本开新、承继道统的教育风气

    书院对个人的塑造,对社会的影响,对国家的担当,很少用激励的方式来展示。它如流水般润物无声,用晨诵暮省、会讲论辩、古圣先贤的教诲,把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

    书院的教导、熏染、培养如水般柔弱、无形,却能在国难危亡、社会崩塌之际化为铮铮寒冰,展示独具的傲骨和气节。这份刻入文化灵魂的正气,让书院在育人时无不重视修德,无不重视修身,无不重视君子人格的修养。

    于是,无数书院学子不论富贵还是清贫,不论英雄还是凡人,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守书斋,始终意诚心正、修身以正、率身以正,始终行走正道、传播正义、弘扬正气。

    毋庸讳言,敬德书院是传统书院的复制品。尽管这个院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中法大学的光辉也曾滋养着这个小小院落。可是,作为书院,她仍然缺乏传统和历史,是现代人建立的现代书院。我们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但我们可以复制、改造。

    从建院初期,我们就走遍国内著名书院,从白鹿洞书院到岳麓书院,从嵩阳书院到东林书院,从尼山书院到贵阳书院……一次又一次,寻找书院的精神脉络。书院的建筑风格、楹联门匾、室内装饰、文化摆件、祭祀用品、案台笔墨、古琴茶道,这些书院的精神载体、外在形式,我们不求“货真价实”的真迹墨宝,但求“以假乱真”、应有尽有,即使不具备书院文化传统的“神”,也一定要具备书院文化的“形”,做到“形似”。

    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形似传统”的现代书院,营造一种“儒学的气场”,让前来研修的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儒、行儒,做到“正心诚意”“明德至善”“知行合一”。

    当然,更要让中小学教师在读典诵经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儒学文化的深髓,在听曲赏琴中领悟人生玄妙,在品茶论道中倾听内心呼唤。

    每年来到敬德书院的干部、教师超过7000人次,无人不赞叹书院的儒学氛围和文化气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来到书院,从进大门那一刻就不断赞叹:“太有儒学气场了”“太喜欢了”。许多校长、教师反映,来到这里,不知不觉间,心就突然静了下来,人也儒雅了很多,变得清明、平和起来。

    总之,尽管我们在创办一个小小的敬德书院,但却时时能感觉到肩负的民族文化觉醒的使命。书院梦是学术梦、文化梦,更是教育梦、民族梦。我们以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梦,来实现读圣贤书、论仁义道、履君子行,进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们的书院建设之梦。

    今后,我们将依托海淀的区位优势,整合高校、社会、民间各种国学资源,彼此砥砺,相互扶持,建立一个立足敬德、辐射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共同体。





(编辑:高峰)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