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陆云泉:古典诗词涵养家国情怀

时间:2017-12-12 浏览:3112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是中华古典诗词的主脉。敬德书院春季论坛以“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为主题进行会讲,让我们在体味古典诗词魅力的同时,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神韵,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记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为“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的确,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就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我们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民族和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之所以历久不衰的文化心理密码和精神基因。

    习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当今时代,快节奏高效率,价值多元。我们有必要放慢脚步品读古人诗句,感受那些穿越历史永恒存在的家国情怀,感受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基因。价值多元不等同于价值混乱,我们要明确我们的价值观,找回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根。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关于这个主题的诗句俯拾皆是,我们对很多都耳熟能详。《诗经》有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战友们在战场上相互约定立下誓言,同赴战场共生死;诗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抒写了面对“安史之乱”国破之后的萧条零落,诗人感时伤身、悲不自禁;抗金英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表现的是一雪前耻,抗击强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人生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的是家国高于生死的悲壮……在这些诗词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人们的家国情怀,他们深爱自己的国家,魂牵梦绕。哪怕自己遭遇不平,却仍然心系国家民族的危难,不避艰险,慨然前行,凝聚成我们这个民族历久弥新、永不衰竭的精神资源。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家”“国”“社稷”“天下”,乃社群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而“能群”“保家”“报国”,自然就是个人对社群必尽的义务。因此,中华价值观注重责任担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在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的层级中,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我们可以先从诵读古典诗词中找回“家国情怀”这种力量,强化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意识和社会当担。我们虽可能无需奔赴战场杀敌报国,但重要的是在日用伦常中,用这样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去增强我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增强我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从而做到见利思义,弘扬正气,担当起自身责任,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和发展来完善自身,实现自身的理想。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