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楼宇烈:敬德书院要着力重振人文教育

时间:2017-12-12 浏览:1208

   今天,我们建立现代书院,就是要立足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学习国学就是为了重新振兴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重新树立中国人的品格和形象,重新建立礼仪之邦的风度。如何振兴和重建?首先需要强调和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一、务必培养教师的人文品格与素养

    我们所讲的家,有小家、有大家,最大的家是国家,其次是家乡和学校。传统的书院就是一个家,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教师,应该具有两个心:爱心、耐心。关于教师的根本职责,韩愈在《师说》讲得很清楚,“传道授业解惑”,即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为学的方法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包括认识世界、社会、家庭以及每个人的方法——教师要传授为学之方。很多“偏蔽之惑”都来自于认识的片面性、绝对化和理想化。《荀子·解蔽》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偏蔽。有了偏蔽,就有疑惑;有了疑惑,就会产生很多心理的疾病。很多年轻人有理想之病,就是将理想绝对化,看到现实并不像想象中的样子,于是就产生困惑。作为教师,就要开启心灵,用全面、整体的眼光来教会学生认识世界。建立书院,引导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是可以培养教师的基本品德和人格素养,进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能力。

二、务必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

    敬德书院开展学术研究,不仅要研究传统教育方法,比如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方法,还要研究现代教学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欠缺的东西也比较多,中小学必须增加更多的史学教育课程。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当今,历史教育需求迫在眉睫。很多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没有自信,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教育不够。小学没有历史教育,中学教育也不多,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教育更是欠缺。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很有问题,历史教育没有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学了历史之后反而更加反对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值得教育系统深入研究。一个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失去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可见,务必要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

三、务必挖掘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涵

    当前语文教育受了英语教育影响,不是中国的语文教育,西化的语文教育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不会说中国话了。有的小学语文课堂还在讲语法,比如主谓宾、动宾、动名词、形动词等等,发明了很多语法新名词,这让学生和家长都很头疼。其实,汉语没有这套语法,一切词性都是在语境变化中出现的。比如吃饭这个词,语法分析是动词加名词,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词性就是动词。语序中间的逻辑,如果一定要划分,就分为实词、虚词即可。读文章不去探究含义而是探究语法,这是本末颠倒,根本就没有必要在语法上浪费时间。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铿锵有力、跌宕起伏。语感、语序、语境,这些要讲、要欣赏,而不是要教枯燥无味的语法,否则,西化的语法教学会将中国的语言美糟蹋了,我们现在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美的语言了。所以我们要研究语文教学,不要把中国生动丰富的语言变成枯燥的僵化的语法。中国人要会说中国话,不要讲语法,抠语法,将中国话变成外国话。

    中国的汉字独一无二,全世界都经历过使用象形文字的阶段,但只有中国的文字传承下来了。文字把古今联系起来,把地域联系起来——不管有多少种方言,有多广阔的地域,有文字就都能交流。如果走拼音化的道路,那么很多古书会让人读不懂,因为很多音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字形是可以延续下来的。尤其是几次文字规范化,比如秦篆、汉隶和唐楷等,非常了不得!我们要识字还要会写字,所谓书写,就是古代的书写文字。书法,是书写的法度,不是要将其简化为单纯的书法艺术。书法是文字书写,文字中有文化。我们要会说中国话、能识中国字、能写中国字,这样才能会读、会欣赏中国的文章。

四、务必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敬德书院是以传播儒学为己任的。实际上,儒学发展离不开佛学和道学,儒释道是相通的。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共同塑造的,并不是单一的儒学。应该看到,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也不是纯儒学,而是融合了佛教后的儒学。但是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要回避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佛教是一个宗教。我们现在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这根本是错误的观点,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纠正。宗教也同样是起教化作用的,信仰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表达人类内心的敬仰、敬畏。

    我们过去对宗教的教育太缺乏,没有宗教的教育,所以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很容易让人钻空子。其实对信仰的追求很正常,而且必须要有通道让人们挖掘、抒发内心的敬意,既没有渠道、又不去主动提倡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的传统是尊崇“天地君亲师”,我们去祭祖,通过祭祖挖掘人内心对祖先的敬意;然后来学礼,所有的礼仪都是对内心的敬意的挖掘。礼者,敬也。人的内心必需有敬意,所以一定要挖掘内在的敬意,而不是去崇拜外在存在的偶像。如果我们目前对宗教、对信仰的观念不能得到纠正的话,很多东西还是讲不清楚。儒家也是提倡要“敬”的,核心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不用去夸大它、把它神秘化,但是要有敬意。即使对鬼神,也有不同的诠释,张载讲“鬼神者,二气之良

能也”。

    在认识方面,我们不要将宗教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拒斥宗教是自己在破坏自己的敬畏心。常常讲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实就是讲中国人没有敬畏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因为我们的德行培育出现问题,德行的培育首先就是敬畏。人在做,天在看,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慢慢修炼就有了德行。

    我们总是把宗教信仰跟有神信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宗教信仰不一定都要和有神信仰联系在一起。我们提出人文宗教这样一个认识,宗教并不只是神,有很多人文的含义在里面。尤其是在中国,比如佛教,佛也是个人,学佛就是让自己成佛,而不是靠佛救我。就像学儒就是自己要成圣,学道就是让人自己成仙,圣和仙也都是人,不是虚无缥缈的。中国文化的整体环境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是以人为本来构建的文化,信仰也是如此。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