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这所学校这样建......

时间:2024-04-17 浏览:7


编者按:

3月13日-14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共同举办了“北京教育学院第四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讲坛(海淀区学院路学区子论坛)”。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夏明霞以“立足传统文化,厚植人文底蕴”为主题进行发言,她表示,学校以“六个一”育人目标进行横向构建,以基础素养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综合活动课程进行纵向构建,将传统文化贯通到所有课程之中,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作者:夏明霞(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于1957年建校,目前是“一校三址”的办学格局。学校倡导“聚能于石,油然而生”的办学思想,形成“能量石”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能量。

 

古代的儒家君子要求具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受此启发,既关注新时代人才需具备的素养,又与小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相结合,确立了石油附小的“六个一”育人目标: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汉字、一手好文章、一项好技能、一个好体魄、一生好习惯。

 

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课程体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传统文化课程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体设计。

 

我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人才发展需求以及我校育人理念,探索构建了石油附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我们以“六个一”育人目标进行横向构建,以基础素养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综合活动课程进行纵向构建,将传统文化贯通到所有课程之中,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图片

 

二、遵循育人规律,力求落地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就如同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我们结合儿童的学习需求与成长规律,力求让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从而实现让学生由传统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体验者、传播者、传承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

 

(一)传统文化浸润国家课程  


 

我们依据国家课程的特性,各学科教师团队在专家引领下深入开展教研,利用大单元、学习活动,将国家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自然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学科当中。

 

例如: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为主,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通过制作“我的第一本汉字书”学习活动,学生先从课文出发,认识象形文字,建立音、形、意之间的联系,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老师还鼓励学生动手画汉字,像讲故事一样,相互介绍汉字的字形和图画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

 

数学课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老师便引用战国墨子“圆,一中同长也”的说法来总结概括圆的定义;学习圆的周长时,老师介绍中国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以及他对数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各学科的学习都浸润了传统文化,而带领他们步入传统文化殿堂的老师们,更需要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以此扩大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素养。因此,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书法、经典诗词,开办文化讲坛,通过传统文化校本培训不断提升各学科教师的文化素养,老师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学科课程很自然地进行融合。

 

图片


(二)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各学科团队结合“六个一”育人目标,陆续开发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体系当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与特点,让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1)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意思”

 

语文教师编写了《童心游诗境》古诗文读本,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分为12段,收录了近400篇经典诗词。为了让学习更加有意思,我们以游戏闯关的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而小考官就是评选出来的诗词小达人。现在,孩子们背诵诗词的热情空前高涨。当他们徜徉诗境时,就能感受到祖国壮美的大好河山、金戈铁马的沙场征战,赏采菊东篱的悠闲自在,怀先天下之忧的家国情怀……

 

我校英语团队也积极进行探索,申报了“践行英语新课标,传统文化进英语课堂”项目,开发设计英语阅读校本课,探索“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课程,让学生们学好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低年级学生阅读英文版的故事书,用英语说唱中国童谣,讲述经典小故事;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如何用英文讲解包粽子的过程、月饼的文化,介绍喜马拉雅山、长城,讲述草船借箭、程门立雪等经典故事。

 

我校体育课实施“3+2”模式,由三节常规体育课和两节校本课程组成,其中一节校本课就是传统体育——花样跳绳。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花样跳绳课程已更加系统和规范,学生们都掌握了好几种花样跳法,不仅提高了体能,还感受到了传统体育的魅力。老师们编写的《跳绳新玩法——花样跳绳》读本,于2021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响。

 

(2)变“齐步走”为“尽情跑”

 

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让在某一方面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进一步提升,实现传统文化学习的“尽情跑”。

 

学校大力推进阅读工程,开展了“旧书新知,学思践悟”为主题的经典阅读活动。经历了大量的阅读后,有一百多名小作家涌现了出来。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本书,有的是文集,有的是小说。我们在三个校区的图书馆中都设立了小作家作品专区,展示出他们的作品。例如,五年级的柯柯非常喜欢阅读中国历史,他在深入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中国历史进行梳理,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成了一本书——《跟着柯柯读中国通史》。

 

对于艺术素养较高、对传统艺术尤为感兴趣的学生,我们还开设了掐丝珐琅、剪纸、传拓、竹编等课程。掐丝珐琅社团的小艺术家们不仅传承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还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百鸟朝凤”“爱莲说”“舞龙”,制作书签等文创作品,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将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等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对于喜爱武术的学生,学校成立了“精武”武术社团,精武技,修武德。多年来,孩子们系统地学习武术,强健身体、精进武技,更将武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武术社团走出来的孩子,都透出那么一股精气神——正直、善良、刚毅。

 

(三)传统文化濡染综合活动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与学生的学校生活不可分割,也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校内外相结合、多主体协同、各学科相融的活动课程,这也成为我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途径。

 

我们设计开发了“游故宫博物院”“用窗花装点节日氛围”“节庆丰收”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课程。例如,在“游故宫博物院”活动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为不同人群设计故宫主题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重要景点作讲解。经历前期学习,融入了语文、英语、美术、数学、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最后,学生就化身为讲解员,进行现场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反思。这种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学习积淀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坚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发展

 

我们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将师生书法、艺术作品、诗词经典等展示在校园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未来,我们还将对校园文化进一步规划,让校园充满中国的味道、教育的味道、自然的味道、孩子的味道。

 

同时,我们基于教师素养培训的现有基础,还将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师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涵养师德师风,在师生互动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内化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根基。

 

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实践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让学生从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使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出精神之花。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