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坚守本真的信念,倾情教育的滋养

时间:2024-04-13 浏览:8

作者:武艳(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图片

武艳





图片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2000年走上工作岗位,24年的工作历程中,我坚守从教的本真信念,倾情于教育这片热土。


坚守信念,坚定教育情怀


习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也就是,做有“理”、有“德”、有“识”且有“爱”之人,这是对信仰、本念、情感、修身、博爱的倡导,更是职业坚守的本真。


作为一位教育者,更应是一位不断思考、不断求新,不断进取的人,“四有好教师”的提出,引导着我“明”、“解”、“悟”、“行”、“进”。即:明要求、明倡导,解目标、析自我,悟内涵、醒己为,行有则、做有改,求奋进、全育人。以一个执着的信仰,一颗爱国的心,一份进取的情,让自己向正确的理想信念前行。


图片


丰盈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学校致力于五大素养课程的建设,其中之一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为使素养教育落地生根,学校结合五大素养,梳理和规划现有课程,创新“1+5”式课程体系,打造“一体五翼”的学校课程文化。


作为语文教学主管,我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尤其关注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注重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师者,必先修身,师者,必先勤学,师者,必先丰底蕴,厚内涵。教师要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才能滋养教师心,传扬中华德。


工作中,我注重引导教师走进经典,研读经典,并通过经典,涵养性情,深厚底蕴。经典研读,不仅限于阅读经典,从经典文字中发掘其内在意义,更要延伸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才能让老师们借古人之智慧、开今日之新局。所以,我在工作中尤其注重引导教师立足课堂主渠道,积极进行“诵读经典,滋养内心,传承文化”的多元探究,让师生从课程中汲取成长的能量,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借助海淀敬德书院的资源优势,组织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书院课程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古风,品文韵,吟经典,悟德行,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图片



三、积极探索,创新课程实践



1.学习内化,自主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五大素养课程体系里处于核心的地位。近几年,学校引领老师们尝试吟诵课程的探究,遵循吟诵“一本九法“的规则,推动各年段的吟诵教学深入开展,此项研究重在“学而用,用之得”的过程体现。体系中尤其关注“收获”,首先基于老师、学生自身的收获,再立足于学校的进步,进一步扩展到国家、民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整个递进式过程中,所呈现的立意在于:启动、核心、特色、传承、实效。切实帮助老师在吟诵课程的探索里,读进去,悟深刻,并逐步建构图强第二小学传统文化吟诵课程的完整系统。


2.探究实践、交流共进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探究,将《百家姓》作为学校吟诵种子课进行初步尝试。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真学习、真实践、真参与,从而生成真感受,达成真收获。课堂体现学生“听、读、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引导并鼓励学生熟记生字、感悟音韵、个性创作,以吟诵课程的探究,展现基于学生思维拓展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以《百家姓》吟诵种子课为教学生长点,以点带面,展开教师群体研讨,帮助老师依托语文课堂教学,大胆构建特色诵读课程,形成交流共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在实施《百家姓》吟诵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声律启蒙》吟诵课程。学校吟诵课程的拓展和进步,得到了首师大国学院徐健顺副教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3.分层实施,形成体系


在开发吟诵种子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引导语文教师根据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不同特点,陆续开展新的课程创新。如:低年级以《三字经》《百家姓》为初探,采取依据节奏拍手、情境再现感知等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中年级则以创立学校吟诵社团为发展目标,达成普及与提高并行的教学机制。高年级则更加注重让孩子在吟诵中领会文韵,入文、入境、入情,以厚德而育人,从而达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真实效——“立德树人”。


总之,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教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