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所学校是如何以文化为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4-04-10 浏览:7


编者按:

3月13日-14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共同举办了“北京教育学院第四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讲坛(海淀区学院路学区子论坛)”。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以“打好文化底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进行发言,他对学校如何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如何建设和优化适合学生发展的“鼎新”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阐发。


作者:王世东(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健博慧雅,善思敏行”为课程目标,建设和优化适合学生发展的“鼎新”课程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梦想、有修养、有才学、有担当”的“四有”青年,凸显学校“文化奠基,工程育人”的育人特色。

 

壹、建设一体化课程,凸显育人特色

 

自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国家、市区不断推出课程改革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深入推进适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我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几年来,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设置多层次、多维度课程建设项目组,借力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双对口支持资源,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建立“三层次一整体”的教研机制,凝聚老师课程建设的合力,落实“五育并举”,建设适合学生成长、唤醒学生智慧的课程体系,实现“健博慧雅,善思敏行”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终身发展有保障

培育学生博学多闻,修养身性,明德笃行会做人

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善思敏行能创新

引导学生智慧审美,陶冶情操,气质优雅有品位

教育学生爱校爱国,心系社会,家国情怀敢担当

 

学校课程建设从“鼎新”课程1.0到“鼎新”课程3.0,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2018年,我校成为“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同年,学校承办了“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整体育人现场会”,12位老师进行了市级研究课展示,校长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2021年,在海淀区首届课程方案评选中,学校的高中课程方案荣获一等奖。

 

当前,学校正以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建设为契机,加强课程整体贯通和融合,形成“人文奠基,工程见长”的育人特色。学校在“1+3”项目育人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学段贯通进阶延伸、学科拓展宽度延伸、跨科学多维度融合延伸的“三延伸”原则,加强三级五类“鼎新”课程的一体融合。

 

在一体化育人模式下,学校依据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科技与人文整合的“大成智慧”理论,建设三级五类的“鼎新”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博雅人文课程和工程创新课程,即着力打造“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与技术”特色课程群,加强跨学段、跨学科的项目课程研发,建设“鼎新”课程3.0,力求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关联、五育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搭建起学生由共同基础、志向拓展到个性发展的进阶成长路径,强化课程一体化育人功能,提升特色育人水平。

 

贰、完善“人文与社会”课程,

发挥文化涵养育人功能


习近平主席曾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校的“人文与社会”课程群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学校立足国家课程,秉承“明德至善,鼎新力行”先立人、再做事的校训,以我校海淀区语文教研基地为引领,引进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北师大、北科大、学院路周边科研院所资源,拓展社会教育基地,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维度,加强学段贯通课程和跨学科、跨学段的项目课程研发,打造各学科相互关联、渗透整合的经典与文化、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文化、地理与文化以及中外交流与文化的“立体体验”课程体系。开设经典晨诵、经典阅读、古诗词鉴赏以及“一带一路” 等系列课程,开展诗词吟唱社团、辩论社团、历史课本剧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浸润文化,懂得“孝亲尊师立人基,自强不息求诸己”的道理,培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

 

叁、发展学科阅读素养,

挖掘文化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修订版)》对阅读素养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强调了学科阅读的重要性,把阅读素养放在PISA测试评估的三个素养领域的首位。“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基于学科本质提升普通高中学生阅读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区级课题为引领,开展全学科阅读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从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学生等维度,探索学科阅读策略,从各学科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设情境,通过课堂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专题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地理“二十四节气”、英语“传统文化话题作文”等。


学校探索开设校本课程,如《一带一路中的政治文化》《数学里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拓展探究》等,在全学科阅读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中,以文化浸润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在耳濡目染中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学生身边“阅读”开始,学校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图书馆的购书活动,把自己喜欢、别人喜欢、老师喜欢的书买回来,并进一步以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建立学生身边的书屋、书吧和书台,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让文化时时刻刻浸润身心,使学生在文化熏染中传承自强不息的品格,培养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学校举办全体学生“朗读”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市级比赛,在北京市阅读和作文比赛中共有513人次获奖,其中139人次获一等奖。

 

肆、开设“道德学堂”,践行优秀文化

 

学校于2013年在海淀区率先设立“道德学堂”,以《依托‘道德学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区级课题为引领,开设校本课程,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由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激励学生熟读文化经典,让学生在“六环节”课程体验中,分享经典体悟,传播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行“孝”爱父母,行“尊”爱老师,行“悌”爱同学,尽“忠”爱国家,用优秀文化化解成长困惑,促进家校合作与沟通,营造和谐班级文化。已经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牛仲琪同学深有体会,他以“礼之用,和为贵”为行为准则,“在道德学堂课上阐释‘礼’的内涵,将“礼”作为制定班规的依据,与同学们一起践行文化、知书达理。他说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受益于文化熏陶、班规礼制的影响以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获得。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完成317期“道德学堂”,有6700多名学生、210多名家长、60多位兄弟学校的同行走进“道德学堂”。国家中宣部、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各级领导多次到校调研,对“道德学堂”的课程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多年来,学校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了出色的育人成果。2017年,学生在参加意大利举办的国际乐团展演活动中,获得了团体一等奖、4项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自2018年开始,我校“诗词吟唱社团”的学生每年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诗词吟唱比赛展演活动。学校辩论社团在第一届中关村杯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中进入前八名,在“百洁杯”全国辩论邀请赛中获第三名。2017年、2021年、2024年学校顺利通过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复检,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科大附中将会与时俱进优化“鼎新”课程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课程的整体浸润中,打好文化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