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红:借助英雄“光影”,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新样态

时间:2024-04-01 浏览:13

作者:关红(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


图片

(关红校长)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旋律,是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重要战略。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学校牢固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光影”赋能、文化涵育、实践养成、课程润泽、协同共育,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着好人生底色,并以爱国主义教育少儿广播剧《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拍摄为契机,着力构筑高质量、特色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新样态。




“光影”赋能——

铸就爱国主义文化品牌





文艺演出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渗透效果,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切入点。多年来,学校坚守“主旋律”“正能量”,有机地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团建设中。借助《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广播剧拍摄契机,学校精选各大社团优秀成果,以唱歌、表演、戏剧、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编排了一系列英雄主题节目,让学生在唱英雄歌曲、画英雄人物、演英雄剧目、诵英雄事迹的艺术体验之旅中学习英雄精神、树立英雄榜样、汲取英雄力量,从而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在广播剧拍摄中,学生用表演呈现英雄精神,实现了心灵触动、内心认同,也让书本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动了起来”,促进教育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


精彩的艺术表演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亦是学校社团多年来扎实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缩影。长期以来,学校积极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文化品牌:音乐剧社团以发展原创校园音乐剧为特色,在作品上不断加大对红色爱国主义题材的创作力度,创作出了《报童少年》《韶山少年》《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剧目;美术社团秉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育人导向,开展了“小书包传承大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荣获了北京市第二届立德树人中小学生优秀德育成果征集主题教育活动类一等奖;武术社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创作出《太极》《红星闪闪》等作品……


图片




文化涵育——

构筑爱国主义生态磁场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环境润人,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机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沉浸式教育场域,增强爱国主义的文化生命力。


01

以校园文化为魂,筑牢育人之基


一层一文化,一廊一风景。学校充分利用楼内廊道及墙面,在不同楼层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教育文化长廊:一层的非遗文化橱窗、二层的书法艺术长廊、三层的生态教育长廊、四层的美育长廊、五层的科技教育长廊……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主题长廊打造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播新阵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点燃了学生的梦想,唤醒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02

以校园文化为魂,筑牢育人之基


学校积极构建年级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分级设置爱国主义育人策略并开展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在二年级开展“红领巾”争章活动,设置了“红星章”“守纪章”“健体章”“劳动章”和“阅读章”,让学生在争章活动中掌握少先队六知六会一做,了解国情基础知识;为一年级学生举办入队仪式,接受红色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03

以校园文化为魂,筑牢育人之基


“方寸之墙绘班级特色,一画一字诠家园情怀”。学校积极发挥班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功能,鼓励各班设计融合爱国教育元素的班级文化墙。同时,有效发挥主题班会职能,结合时事热点,宣传英雄烈士、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宣讲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


图片




实践养成——

激发爱国主义内生动力





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坚持实践育人,从系统化、精准化、常态化三方面着手, 丰盈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多渠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01

深化党团队一体化,锤炼党性践初心


全面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链接、相贯通,以党团建引领队建,依托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提升党史认知、增强党性实践,引导学生在红色记忆的追寻中获得思想的洗礼、党性的淬炼。如每年定期召开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团员、少先队员齐聚党旗、团旗、队旗下,以诗朗诵、大合唱、送祝福等形式,铭记党的历史,传承红色经典。


02

打造特色开学典礼,红色传承润童心


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增添了红色的育人底色。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会聚焦年度时事热点开展专题教育,先后策划举办了“五老进校园”“迎冬奥”“喜迎二十大”等主题活动,通过在典礼中开展武术表演《红星闪闪》、诗朗诵《党啊,我的母亲》、原创音乐剧展演《韶山少年》以及聆听“五老”前辈讲革命故事,有力地培育了学生的时代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03

扎实推动入队活动,强根铸魂育红心


积极寻求入队教育的全新样态,一方面用活校内阵地,发挥宣传导向引领,另一方面统筹社会资源,拓展活动阵地,将入队仪式与传统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相融合,如组织学生在故宫博物院入队,开展故宫特色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组织学生前往中国航天技术空间研究院开展入队主题实践活动,播撒航天梦想种子,激发学生立志向、有梦想、践行动。


04

优化主题实践活动, 薪火相传砺党心


以红色基地研学砥砺爱国之志。充分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如中国历史展览馆、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等,引导学生在且行且思中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以节日主题教育唤醒民族情怀。充分挖掘特殊节日的德育功能,传播爱国主义主流价值。如在国庆节开展“红领巾”告白祖国母亲活动;在清明节组织少先队员前往纪念碑,在追思先烈、缅怀英雄中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图片




课程润泽——

蕴养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坚持“爱国主义课程化”的思路,将课程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生长点和突破口,并积极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和教材中,培养学生爱家、爱城、爱国的朴素情感。


01

“发现·中国美”微课


聚焦“中国文化遗产、中国诗词、中国人物、中国‘智’造”等主题,由青年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归纳,引导少先队员发现中国大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少先队员们的民族灵魂、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02

“国旗下风采展示”微课


学校充分发挥升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了主题多元(如“沿着习爷爷的足迹·追寻美丽中国梦”“童心向党· 致敬百年”“心向国旗·我行我秀”“诵经典学礼仪 做文明好少年”)的国旗下才艺展示课程。舞台剧、朗诵、书法、绘画、宣讲等多元的展示形式,为成就学生的自信、儒雅、乐观搭建了广阔天地,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爱国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


03

学科课程渗透爱国主义


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除了上好、上实道法课之外,还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学科,如在英语课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科技课上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在语文学科融入经典历史典故……鲜活的素材、生动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素养。


图片




协同共育——

拓展爱国主义多维路径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家校社共育方能实现共赢。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有效配合。学校深度挖掘家庭、社会的力量,搭建家校社有机融合的多维育人平台,让学生濡养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中。


学校与中关村村史馆合作开展“村史馆故事我来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聆听者”“观看者”转变成为“讲述者”“传播者”;充分利用家长导师团、家长智库的力量开展各类家校共育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如在开学典礼上邀请家长代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崔辰州先生)发言;邀请社区里的老红军、老革命走进校园讲述英雄故事等。


立足新时期,学校将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扎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大力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全力助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