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舟”还是先有“船”?| 汉字中的文化

时间:2022-07-22 浏览:403

所谓“舟车所至,人力所通”(《礼记·中庸》)。陆地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马,到了水上,则为舟船。就“舟”“船”二字而言,“舟”又比“船”的资格老。


图片
“舟”字的字形演变


“舟”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首尾上翘的小船。它最初的意思就是“船”。许慎《说文解字》:“舟,船也。”《周易·系辞下》:“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将粗大的树干从中间剖开,再凿出一个空槽,做成独木舟,然后把木头削成船桨,有了船和桨,就可以渡水到达对岸了。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泛泛”是形容船在水上漂荡的样子。《尔雅·释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fú)。”“造舟”是指将很多船并排相连形成浮桥,“维舟”是将四条船相连,“方舟”是将两条船并连,“特舟”是指一条船,“泭”指竹木筏子。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特定时期不同阶层在渡水工具方面的等级差异,同时也说明那个时期的“舟”规模较小,所以只能采取并舟的方式扩大其规模,增加其稳定性。


“舟”进一步又可以用在动作行为方面,通常表示跟船有关的乘船渡水、操舟、用船运载等意思。《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方”是筏子,“舟”是船,在这里,二者都用作动词,表示用筏子或船渡水。《礼记·祭义》:“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这里的“舟”指乘船。唐代柳宗元《饶娥碑》:“娥父醉渔,风卒起,不能舟,遂以溺死。”这里的“舟”指操舟。唐代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后米斗及二百,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这里的“舟”指用船运载。


图片
[明]沈周《京口送别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舟”由指船,进而也表示形状或功用跟船类似的东西。比如,古代尊、彝等器物的托盘叫作“舟”。《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鸡彝”“鸟彝”是呈鸡、鸟形状的彝,用来盛酒。与之类似,后世又出现“茶船”,或叫“茶舟”,是放在茶碗之下、用于承托茶碗的碟子,因其形状狭长似船,故有此名称。清代陈浏(别署寂园叟)撰写的瓷器专著《陶雅》一书中说道:“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清代另一位学者顾张思所著俗语辞书《土风录》卷五也记载:“富贵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不过,读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一诗,其中有“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句,其中的“玉舟”是指玉制酒器,跟船的关系就不大了。


图片
清代茶船


“舟”还作为部首使用,属于这个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大多跟船有关,比如“舱、舰、艘”等。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舟”和“船”。二者所指相同,但是产生的时代不同。甲骨文中有“舟”而无“船”,“船”的字形始见于金文,说明“船”出现得比“舟”晚。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从古代文献的使用情况来看,先秦时期多用“舟”,汉代以后用“船”逐渐多了起来。到了现代汉语,二者在用法方面最大的区别是:“舟”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用在书面语或成语当中,比如龙舟、神舟、独木舟、同舟共济、一叶扁舟、舟车劳顿、顺水推舟、泛舟湖上;“船”则多用于口头,它既可以用来构成词语或其他固定结构,也可以单独使用,比如游船、轮船、划船、一只小木船、河上有很多船。


图片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撰


(本文原载《月读》2022年第6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