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霞:于经典中觅初心

时间:2020-11-19 浏览:702

北京市育鸿学校校长  杨红霞


泱泱中华,历经时间长河;沧海桑田,万千世事变迁。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它留给子孙后代无数的精神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志。


在学校,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按照时代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我想这正是书院传统文化培训的初衷,也是我们每所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期待形成基于传统、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富有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我们期待“经典”带给老师、学校、教育精神上的改变!


一、经典可以熏染师者的风度


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种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国学经典的音韵美、意境美可以陶冶性情,给生活添一份美好。“幽幽鹿鸣,即使没有美酒,也能燕乐嘉宾;琅琅书声,无需玉盘珍馐,亦迎八方来客。”是一种生活的风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生性的潇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对自己的人生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久处其中的我们自然会拥有“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气度。


二、 经典可以沉淀教育的深度


文化底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育首先传递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更应该是学习的实践者。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魅力被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遵循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引,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相信这些是值得所有读书人学习的典范,在经典的学习中这些也渗透到了师生的生命深处!


三、经典可以传递生命的温度


“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国的传统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中华经典中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在内心生发出对生命最深层的悲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发现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我们努力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寻找我们走失的“初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根,它所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对民族的强大自信,一种做人和处世的原则,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朱光潜先生说“此时,此身,此地”。我说,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从现在起,从自己开始,走进经典,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在路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