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者为中心,北大附中推动数字化赋能课程变革

时间:2024-03-01 浏览:22

图片

(景志国副校长)


数字化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助推器,数字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将赋能课程变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推进,着力点和落脚点都在教学一线。支持教学实施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学习评价的价值挖掘、学业目标管理与成长规划等,教学要素和教学流程中存在很多亟待突破的难点。基于这些问题,北大附中开展了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的探索,构建起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体化数字支持体系,在创新课程资源、推进教学范式、改进学习评价、提升学业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建立课程资源库

规范课程实施标准

打造高品质特色课程



数字时代的教育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向,对建设高品质课程资源、促进课程教学减量增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尽管有集体研修和协同备课,课程落实到每个班级也会差异很大,课程资源和标准的不统一是重要因素。


数字化则可以更好地规范和落实课程标准。学校以学科首席为核心研发团队,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对所有学科课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制定每门课程的资源建设标准、数字平台发布要求,以及课程实施环节的基本规范,比如课前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业反馈、过评发布、学段起始课、中期调研等,都有规范的流程标准。课程库中的所有资源和标准必须学科组共同建设,每一位教师严格按基本规范实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探索,但基本标准必须达到。这样不会因教师水平和经验的差异造成对学生学习支持的不足,青年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成长也非常迅速。


在学校教学平台上,有课程库模板确保实施标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需要引用模板,加入自己因班制宜的教学内容即可。教学平台上还有学科组集体设计的学案资源,供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完成问题探索、核心知识点强化等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案,学习资料可以更加系统地组织起来,学生可根据学案章节和学习指导灵活制定个人学习路径,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在使用学案时,学生先借助学案章节中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如微课、文字资料、资料链接等进行知识点自主学习,再通过学案上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系统会直接批改学生的练习作答,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系统解析来自评自查,或向老师提问,获得即时反馈。


推进教学范式变革

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

促进形成学习者中心教学模式



时至今日,仍然有“老师教”占据课堂中心、“学生自主学”流于形式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学习者中心教学范式和高效的资源支持是重要原因。数字技术可以驱动教学场景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促进深层次课堂变革,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着力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易于创设情境、交流协作的优势,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综合学习活动。


所有学科基于线上平台,以自主学习模式来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个学习环节。课前的学案、微课、课前检测,课上的小组讨论、项目探究,课后的作业练习、答疑反馈,都通过教学平台交互实现,学生对学习流程非常清楚,打开电子设备终端就可以自主学习,实施标准和学习资源完整的课程不需要教师也可以进行学习。


学习任务是混合式学习中的主要线索,任务设计是推动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因素,任务的完成情况关系到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学习系统的任务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向学生发布不同类型的任务,通过设定任务目标、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引,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任务模块还支持教师向学习小组发布共同任务,或是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发布多样化任务,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系统的任务模块中与教师留言互动,提升学习效果与体验。


改进评价机制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业发展



学校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环节探索形成性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要求将评价的科学性和经验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的行为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进步与发展,给学生实时反馈,让学生及时调整,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发展过程描述变得有理有据,更具诊断性和激励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与改进具有同步激励作用。数字技术介入,可以有效实现形成性评价机制落地。


学校所有课程坚持过程评与终结评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占课程学习评价的50%以上。各学科通过设置不同的过评项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维度进行评测,每一个过评项价值需要描述清楚,通过数据量化和挖掘给学生反馈,特别是学生在不同维度相较自己过去取得的进步能及时呈现和反馈,避免在与他人差异化比较中受挫,从而更具激励性。同时,过程评项目给学生搭建学习成长的阶梯,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进阶在课程学习中登堂入室,课程过程评项目可以让学生反复尝试达成直至得到满分。过程评价能更加客观描述学生的全方位学习品质及变化,并发挥牵引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会学习。


学习平台上,每门课程都设计完整的评价维度,每个维度下面都落实具体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会被记录,形成学生的过评数据。评价体系先于课程学习设计,所以有监测和预警,每一门课程当过评进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有挂科的可能性系统就会预警,提示学生这门课的学习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业情况,在关键环节给予更精准的指引,从而实现数据驱动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指导。学校通过构建数字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做到每个学习成果都有评价标准,学生的每次学习行为都以数据的方式被实时、同步、持续记录下来,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数字平台

形成学业目标管理系统

提升学生自主规划能力



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样性,每一个人的学习应基于自身的目标、规划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规划能力,是学校所有课程在设计、实施和评价中都需要考虑的基本任务,借助数字化平台,学校建立起一套学业目标管理系统。


每一个高一年级学生都会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学业目标,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可以是高考选考科目的确定,也可以是一个小项目的达成;每个目标下都可以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可以选择可见范围,老师、同学、家长可以监督执行是否到位;执行方案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备忘层面,不能总是Deadline驱动,必须规划好目标达成前的主要时间安排,必须协调好学习与活动以及各学科时间分配等问题。这样从宏观目标、中观规划、微观时间管理形成一套自主管理体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规划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的,需要科学地学习和训练,需要和自己的学业发展同步提升。将学业提升过程和目标管理训练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可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教育成长。


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显著助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破除教育自身发展诸多瓶颈、打通教育与技术融合关键壁垒,促进了课程建设提质和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和学生自主发展。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多模态、生成性、自我学习等数字新属性、新技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必将进一步赋能课程体系深入变革,助力教学高质量发展。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